注册

山东莒县:走进博物馆里的“莒文化”


来源:齐鲁网-齐鲁周刊

2万余件馆藏文物中十几尊约半米高,看起来像炮弹模样的陶器是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陵阳河遗址发掘出全国最早的陶文、最早的陶号,以及大量的酿酒器,这些文物证明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程度。

原标题:博物馆里的莒文化 将文明史上推千年

馆藏齐鲁系列

多年来,在山东,莒文化被遮蔽了。其实,说山东是"齐鲁文化之邦"并不恰当,严格来说应该是"齐鲁莒文化之邦"。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位于山东省莒县县城的莒州博物馆,便走进了莒文化的殿堂。该馆刚刚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与青州博物馆、滕州博物馆并称为山东三大县级博物馆。以博物馆为主,浮来山、千年银杏树、陵阳河遗址……丰富而传奇的莒文化向我们走来。

把中华文明史上推1000年

文化意义上的莒地,北起胶济铁路,南到陇海铁路,西至沂山蒙山东南侧,东到大海。散落在此区域尤其是莒县内的各类文物,为我们提供了回顾中华文明的一个通道。

2万余件馆藏文物中十几尊约半米高,看起来像炮弹模样的陶器是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些陶器俗称"大口尊",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莒县陵阳河遗址。上世纪70年代,国家举办一个出土文物展。这些陶器到北京参展后,上面刻的图案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大口尊上"日月山"的图案是文字。文字学家唐兰依据对这些陶器文字的研究也提出"中国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的观点,掀起了一阵讨论中国文明史的热潮。

经学界30多年的研究论证,去年在济南召开的"中国莒文化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同意,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文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推了10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祖形。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界认为山东的史前文化只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长期研究莒文化的苏兆庆从1956年开始考古工作,在莒县50多年的考古经验使他相信莒县出土的文物和大汶口出土文物有所不同。他大胆推测,莒文化是区别于大汶口文化的、没有中断的区域文化。

1993年出版的《莒县文物志》记载,莒县发现了120处新石器时代文物遗址。"这些集中的遗址说明约5000年前,这里就有120个村落了,而整个莒县现在也就1200个村庄,说明当时这里就很繁华了。"原山东文物考古所所长张学海表示,"莒县与莒地对解决我国文明起源,文明初步发展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等重大史学与理论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陵阳河遗址发掘出全国最早的陶文、最早的陶号,以及大量的酿酒器,这些文物证明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程度。5000年以前,以陵阳河为中心的地区突然发展起来,让考古界也感到很奇怪。

在博物馆,一件牛角形陶号吸引了观众。这件陶号1979年出土于陵阳河遗址,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弥足珍贵。它的发现,以无可雄辩的事实表明,中国东方莒之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由野蛮蒙昧、一盘散沙的时代向着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迈进。率先吹响了向文明社会进军的号角。

馆藏文物中,无论是陶器还是青铜器中,酿酒用品和酒器都占了相当大比例。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莒地先民陪葬品中酒器居多。这些用具中,高柄杯数量最多,总663件,占陵阳河大汶口墓葬出土器物总数的45%.

东夷人善饮酒在史书上早有记载。《后汉书·东夷传》中有"东夷率皆土着,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豆"的记载。但东夷人从什么时间酿酒,怎样酿酒,却不得而知。直到1979年大口尊、高柄杯、滤酒缸等大量陶器的出土,揭开了莒地酒文化的面纱。

莒国:夹缝中生存的东夷古国

在莒县,随处都能看到这四个字:勿忘在莒。

冯友兰将历史区分为"本来的历史"(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写的历史"。苏兆庆认为,山东的齐、鲁、莒文化中,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周人撰写的文化。莒文化是本来的文化,它是用近60年出土的罕见文物,展现自身的历史与文化。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考证,莒国的形成时间,要远远早于齐国和鲁国。

莒地,民众多"好让不争",喜"衣冠带剑",皆有君子之风,号称"君子之国",具有较高的文明水平,文化、经济等都领先于华夏。商时为"姑幕国",对巩固商王朝起到很大作用。周代建"莒国",傲立东方,甚为强大,史称为"东方之雄强".

早在新石器时代,莒国所处的东夷文化,就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36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对两城镇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精美黑陶和玉器。

据英版《世界史便览》称: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000年,两城为亚洲最大的城市。境内发掘的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为我国文字的始祖。

在西周分封齐、鲁之前,莒地应包括部分齐、鲁之地。到了西周,周人为了记述历史就把中原以东的众部落称为东夷,有淮夷、莱夷等诸多部落。"齐国和鲁国作为周的诸侯国,所以齐文化、鲁文化是周文化,而莒是土着文化,以莒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和周文化是相抗衡的。"苏兆庆说。

齐国多乱,莒国多次保护其王公避难者,齐桓公即是一例。一日,齐桓公设宴大请宾客,鲍叔牙独坐无言,后对齐桓公说:"我希望大王不要忘记,出奔在莒的那段艰难岁月。"齐桓公听后,连忙起身鞠躬施礼说:"我与士大夫们都不要忘记鲍先生的话,齐国的江山就会永远稳固。"这就是"毋忘在莒"典故的由来。

莒国的北境与齐接壤,西与鲁国为临。莒国在小国林立的春秋时期曾显露头角。在当时的东夷诸国中,以国土而论,仅次于莱国;同春秋诸强相比,也仅次于齐鲁宋郑卫等国。

自鲁隐公二年后,《春秋》始见莒之事迹,之后一直到灭亡的290年间,莒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与齐鲁两大邻国关系很不稳定。说明夷夏之斗争与民族融合过程,在东方仍在继续进行中。

东夷身份一直是莒国不能见容于齐鲁各国的重要因素。

与齐鲁两国恩怨数百年,最终,莒国却被南方的楚国灭掉。公元前431年,莒国被远隔千山万水的楚国灭亡。但是,莒离楚国还是比较远,楚不能长期占有莒地,莒国的全境最终成为了齐国的疆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露露]

标签:莱夷 1000年 莒县浮来山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