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济宁市志》打造“文化济宁”


来源:东方圣城网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她的地方志既是一部活的历史,也是一张能让外人了解、熟知的她靓丽名片,在我国,地方志编纂已经历近三千年的历史。届时,《济宁市志(1911—2010)》将成为一部新的济宁百科全书,并成为“文化济宁”的一张靓丽名片。

原标题:精雕细刻,打造“文化济宁”靓丽名片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她的地方志既是一部活的历史,也是一张能让外人了解、熟知的她靓丽名片,在我国,地方志编纂已经历近三千年的历史。根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地方志工作条例,每二十年左右,地方志就要进行一次编纂。记者日前了解到,《济宁市志(1991—2010)》已开始全面编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济宁市的第二部地方史志,和首部《济宁市志》相比,将呈现出量多面广的特点。据悉,在今年年底前,稿件征集工作将全面完成。预计在三到五年后,《济宁市志(1991—2010)》将有望出版面世,届时,这部志书将成为一部新的济宁百科全书,和“文化济宁”的一张靓丽名片。

队伍年轻化90后已加入史志编纂大军

相比于首部《济宁市志》的编纂,此次编纂工作最大的区别便是编纂工作者队伍愈发年轻化。记者了解到,在近200多名参与编纂的工作人员中,70后和80后甚至占到了八成左右,而且学历多为本科以上。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史志编纂工作者大多数得是年龄五六十岁,工作阅历丰富的长者。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90后也加入了史志编纂大军。“参与《济宁市志》编纂,感觉就是让我重新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夏天然是济宁民建一名工作人员,生于1990年,去年刚参加工作的她也参与了《济宁市志》的编纂,负责整理的是1991年至2010年间济宁市和民建有关的历史。“91年的时候我才一岁,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翻阅资料的时候,看到某个年份,我都会想想那个时候自己几岁了,在干些什么,这种感觉好像电影里的平行蒙太奇。”夏天然告诉记者,刚开始参与《济宁市志》编纂的时候,她感到压力很大,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要花好几个小时来翻阅资料,由于《济宁市志》涉及的历史跨度大,需要参考、借鉴的资料多,编纂工作着实不易,不过,在夏天然看来,这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虽然我是个新人,但同事们都给我不少帮助,在他们身上我受益匪浅。”夏天然告诉记者,她参与编纂的部分,资料已经收集的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整理资料里的内容,并在与语言上进行加工和润色。

150多个单位参与编纂 将全面展现济宁20年发展变迁

济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邵鸿志介绍说,根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编纂周期大概在20年左右。据了解,《济宁市志(1991—2010)》,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济宁市编纂的第二部地方志,该书记载了1991年至2010年间,济宁行政区域内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情况及发展变化。邵鸿志告诉记者,首部《济宁市志》编纂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记载了1840年至1990年间济宁的发展历史,此次编纂的《济宁市志(1991—2010)》,既有对首部志书的承接和延续,同时还有改进和创新。全书共设39篇、志前设总述、大事记,志后设人物、附录,在内容上,突出了20年间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除保留“煤炭”等首部志书即单独设置的篇章外,又增加了旅游、文化遗存、地方风物、艺文选编等内容,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济宁市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动态发展着的内容,也将融合到相关章节进行重点记述。

在编纂分工方面,此次《济宁市志》编纂,共有市直各部门、省属驻济单位等150多个单位参与编纂。据了解,编纂前期动员是从今年5月底开始的,目前,约三分之一的部门和单位完成了初稿编写,其他供稿单位正在对初稿加紧编纂,力争年底前上报市史志办公室。

部分资料缺失 收集难度大预计3至5年后《济宁市志》面世

“目前,《济宁市志》编纂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资料的缺失。”邵鸿志介绍说,由于近二十年我市经历了数次机构改革,在机构整合过程中,不少资料因保存而不善丢失。以传统的工业八大部门(一轻、二轻、化工、纺织、机电、建材、煤炭、电子)为例,除了煤炭局仍保留外,其他七个都进行了撤并,相关资料也有一定缺失。此外,资料距今时间越远的,收集起来也越难。

近二十年来,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和首部《济宁市志》相比,此次编纂的 《济宁市志(1911—2010)》,在内容上将呈现出面多量广的特点。“比如电子信息、互联网,这些都是近20年才发展壮大的产业,在首部《济宁市志》里,几乎都没怎么涉及。”邵鸿志介绍说。同时,资料收集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据了解,收集资料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沙里淘金”,有时翻一本上千页的书,能用的内容只有百十字。而在收集齐资料后,编撰人员还将对资料进行筛选、鉴别,同时还要行文和体例上使之符合史志编写的规定。

对整个济宁市而言,《济宁市志(1991—2010)》的编纂算得上一项规模巨大的“文化工程”,该书成书后,不仅只是一部记录济宁近20年发展变迁的“断代史”,对后人也将起到一定的激励、教育作用,并具有较高的资政和存史价值。据了解,《济宁市志(1911—2010)》全书设计字数约260万字,同时还将收录大量志前和随文图片,据了解,一部志书的编纂往往是一个精心修改、反复审核的过程,一般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完成编纂并出版成书。届时,《济宁市志(1911—2010)》将成为一部新的济宁百科全书,并成为“文化济宁”的一张靓丽名片。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露露]

标签:文化工程 存史价值 史志编写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