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郯城夫妻电影队放映30多年 行程10万2万场


来源:琅琊新闻网

  1980年,刘思连初中毕业后被当时的杨集公社选用为一名放映员,经过3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开始了电影放映生涯。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谢印红都跟着刘思连一起到各村放电影,扯幕布、调机器、搭架子,轻车熟路、配合默契,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搭档”。

原标题:行程10万2万场郯城夫妻电影队放映30多年不言悔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30年如一日奔波在全镇64个自然村,用电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带来增收的希望;他们大部分的生活都属于黑夜,用电影给当地的人们带去美好的问候、亲切的祝福……郯城县杨集镇农民电影放映员刘思连、谢印红夫妇,凭着对电影的深深热爱,在放映员这个岗位上,夫妻俩已经默默奉献了30多年。

30多年来,他们先后播放过《四渡赤水》、《小兵张嘎》、《闪闪红星》、《焦裕禄》、《红色娘子军》等红色教育影片9000余部,播放《水稻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大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代农村生活环境治理》、《防止化学肥料污染》、《低盐饮食保健康》等科教片6000余部,行程10多万公里,放映场次达2万多场次。  

6月24日下午,笔者来到大滩村刘思连家中时,他和妻子谢印红正在整理放映设备。“这段时间,村民们忙着收获麦子,忙着抽水、泡田、栽植水稻,感觉很疲惫,给大伙放放电影,让大伙解解乏、放松放松。”50岁的刘思连风趣地向笔者介绍到,“让群众看到一部好影片,是咱放映人的职责,群众满意了,咱就知足了。”妻子谢印红边往电动三轮车上搬音响、幕布等放映设备边说:“找场地,架影幕,放机器,接电源,试音响,调影像,放场电影费力费神,但能让乡亲们看到清晰的影片,再苦再累心里也舒畅。“刘思连、谢印红这个夫妻电影队对乡亲们的感情太深了,上午忙完农活,顾不得歇息,就要整理电影设备,与上级电影部门协调片子,天一擦黑,放映设备调试妥当,准时放映,群众只管搬个凳子欣赏影片了。”大滩村干部刘太水深有感触地说。  

“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那时村里没电,也没有电视,唯一的娱乐活动也就是看电影。我的父亲是老放映员,父亲到各村放电影,我就爱跟着,帮助抬机器、挂幕布、接电源。就此迷上了电影,也迷上了放电影。喜欢的事情就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坚持下来啦。”谈到放电影的初衷,刘思连开门见山。 

1980年,刘思连初中毕业后被当时的杨集公社选用为一名放映员,经过3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开始了电影放映生涯。“当时,各村都没有通上电,放电影需要发电,我和其他两位同事用自行车带着发电机、电影机、电影片,巡回为群众放电影,后来2位电影放映员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这项工作,放电影的担子就压在了我一个人的肩上。上午忙完农活,下午就整理电影设备,天一傍黑就用地排车拉着设备到放映点准时放映。”刘思连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五味杂陈,“那时条件差,没有通讯设施,交通工具只有上级配发的自行车,上县城拿片子、送片子来回60公里路程,得骑3个多小时。在村里放映前,要搭架子、架银幕、调机器、发电、扯线,工作间隙要导片子,放映后要收拾机器设备,常常忙到深夜,饭吃不好、觉睡不好。”  

1985年9月,刘思连和谢印红结婚后,依然一心扑在放映事业上,常常上午在田间劳作,下午摆弄、调试放映设备,傍晚随便扒拉几口饭便收拾设备进村放映,成了村里少有的“大忙人”。看着丈夫刘思连如此痴迷于放电影,勤劳贤惠的妻子也开始慢慢地接受和理解了,并热心支持刘思连的放映事业。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谢印红都跟着刘思连一起到各村放电影,扯幕布、调机器、搭架子,轻车熟路、配合默契,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搭档”。

“放电影在别人看来很风光,但个中滋味儿只有自己清楚。”谢印红谈起与丈夫一起30余年的放映生涯时百感交集,“老刘当时的工资很低,每月只有30来块钱。尽管工资不多,但老刘工作起来劲头儿很足,从准备放映、到放映结束,群众散去,常常要忙活到深更半夜,回到家腰酸腿疼,胡乱吃个饭,睡不到几个小时天就亮了。这些倒没什么,要是遇上恶劣天气更遭殃了。记得有一年夏天,俺们到离家20里与江苏接壤的十三甲村放电影,在放映就要结束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俺俩被雨浇成了‘落汤鸡’,等用地排车拉着放映设备,踏着泥水到家时已经凌晨2点钟了,那种滋味甭提多难受了,但看到群众观看影片的笑容,欢乐的心情,心里很坦然,感觉到自己受苦受累是值得的!”出于对丈夫放映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谢印红也跟着丈夫学习放映知识,熟知放映设备技能,时不时练练手艺,“熟能生巧,俺现在也能单独使用放映机器了!”谢印红自豪地说。  

回顾30多年电影放映工作的发展变化,刘思连深有感触地说:“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各种条件也比以前强多了,放映工作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啦!80年代,拉着地排车、骑着自行车放电影,90年代驾着摩托车、开着三轮车放电影,现如今是开着电动车、小汽车放电影。放映的设备也更新换代,‘鸟枪换炮’了,原来的F164A放映机,图像模糊,效果不好,使用的拷贝胶片由于老化,常常断片‘卡壳’,来回奔跑换拷贝,误工误时,群众抱怨声不断,令人挠头,后来换成了DVD机,现在都换成数字机了,图像更清晰了,操作更方便了,设备更轻便了,片子‘卡壳’已成历史了,群众的赞扬声多了。”  

刘思连说,由于现在农村娱乐形式多样化,每场电影的人数已达不到80、90年代红火时的上千人,每场观众一般是100多人,最多时有600来人,中老年观众的比例很大,他们很喜欢《焦裕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杨善洲》等这样的教育片,农村信息化常识、科技种植、养殖知识、科学生活常识以及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科教片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俺以前不知道吃盐多了害处多,现在看了老刘播放的《低盐饮食保健康》影片,真明白了低盐饮食的好处,这样的片子得多放放,俺老年人忒喜欢看。”汪崖村刘老汉夸赞道。

“只要老百姓喜欢看,只要老百姓需要,只要能让更多的老百姓增长知识,受到教育,俺们夫妻俩再苦再累也要把放映工作搞好,”谈到下一步打算,老刘满怀希望,“俺琢磨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农村建设、群众增收致富、环境保护等,多到上级电影部门跑跑腿,多找一些革命教育片、科教知识片放放,来弘扬社会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苗贝贝]

标签:1980年 电影队 行程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