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人刘罗锅:满腹文采 一手好字 爱美酒


刘墉其人 刘罗锅(影视资料)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小名刘仨儿,山东诸城人,老百姓习惯称他刘罗锅子、刘青天。刘墉是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先后做过翰林院编修、

刘墉其人

刘罗锅(影视资料)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小名刘仨儿,山东诸城人,老百姓习惯称他刘罗锅子、刘青天。刘墉是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先后做过翰林院编修、安徽学政、江宁知府、太原知府、广西考官、江西盐道、漕运按察使、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其足智多谋,清正廉洁,善于体察民情,微服私访,刚正不阿,断案如神,备受老百姓爱戴,人们喜欢把刘墉和包公并称,尊他为刘公。《刘公案》早已传颂民间。自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和续集《刘罗锅断案传奇》播出后,刘墉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他不仅是个清官、智多星、幽默客,还是诗人、书法家。他的《石庵诗集》幽默诙谐,针砭时弊,一时为老百姓广泛吟唱。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更高,尤其擅长小楷,早年学董其昌,中年学苏轼,晚年学钟繇、颜真卿。其书法自成一体,浓墨重笔,刚柔相济,骨挺肉丰,别具一格,被推为一代书法之冠,有《清爱堂帖》石刻传世,受后人推崇。

他在朝政上励精图治,呕心沥血,从不马虎,除了朝政大事,别无他念。唯有一好,就是每日必酌从老家诸城送来自酿美酒,独享其美,从不张扬。他与老家诸城美酒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是日十五夜,月明星稀,乾隆帝兴致大发,领贴身太监出宫,赏月弄景。诗意忽至,想找一唱和之人,径向刘府走去。行走间,酒香扑鼻而来,且离刘府越近,酒香愈浓。乾隆帝酒欲顿生,到刘府竟不用家丁通报,顺酒香直奔后花园,见刘墉正自坐在案几旁独饮,喝一口,回味半日,憨态可掬。乾隆微妒,咳嗽一声,把醉意微醺恰入仙境的刘墉拉回现实。刘墉一见皇帝来了,大吃一惊,急忙俯身迎驾:臣不知皇上驾到,有失远迎,请皇上恕罪。乾隆愠怒:大胆刘墉,为何独享美物,而不与朕知?又咽了口唾沫。刘墉急忙答到:此乃老家自酿无名之酒,怎入圣口?此时乾隆已急不可耐说:汝饮得,朕为何饮不得?随上前,自己拿起酒盅酌上一杯,细细品了一口,只觉此酒窖香浓郁,绵甜爽口,静心闭目略一回味,更是心旷神怡,余香悠长,浑身有说不出的舒坦。与宫中之酒相比别具一格。大悦,问;“刘爱卿,此酒何名”?刘墉一听有点懵,忙答:“此酒乃是家中自酿之物,虽酒好历史久,却没名啊,皇上”。乾隆帝一听,说:“此酒十里闻香,入口绵甜爽净,窖香浓郁,余香悠长啊,实乃酒之上品,既是你家自酿之物……”又戏谑地夸张地看了看刘墉的罗锅子,“我看就叫‘刘罗锅家酒’吧,刘爱卿你看怎么样啊”?刘墉一听,连忙躬身:“谢皇上赐名,谢主隆恩”。乾隆帝笑曰:“刘爱卿,你就别客套了,回头你把‘刘罗锅家酒’给朕多送几坛,让朕也分享分享”。于是,宰相刘墉每逢佳节都给乾隆帝送上几坛自酿的“刘罗锅家酒”,乾隆帝饮后赞不绝口,遂封为御酒贡品,且在重大节日时均以此酒赐与有功之重臣,群臣亦以喝此酒为幸。群臣遂编顺口溜一首:“刘墉家酒刘罗锅,宰相酿酒皇上喝”,并在京城广为流传。

自此,“刘罗锅家酒”名扬京师,誉满九州,且经久不衰,直至今日。

充分挖掘历史酿酒技艺,努力体现当今酿酒特色,是密州酒业一贯的做法。“刘罗锅”家酒系列产品,是密州酒业的一大精彩注脚。 

刘罗锅外号的由来

刘墉其实并非生来罗锅。其刘罗锅的叫法其实是嘉庆朝的时候,当时刘墉80多岁了,人老了背也驼了,嘉庆帝开玩笑的称其为刘驼子,自此才有了刘罗锅的称号。

刘罗锅的出身

刘墉出身书香官宦之家,其家从1652年-1812年共160年间,男丁共90余人,其中11人中过进士,35人中过举人,有功名者合计46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清朝的进士是非常难考的,中进士人数最少的一次全国不过89人,最多的一次也不过360余人。像山西整个清朝只出过一个进士就是王杰。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刘墉家在清朝的兴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李静静]

标签:刘罗锅 山东 爱美酒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