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何香凝山水画


来源:信息时报

8月23日至11月23日,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鲁明军、方立华、房桦策划的“移动的心景:何香凝山水画的风格、观念与世变”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行。何香凝于1908到1910年期间在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绘画,她早期的山水画受日本画的影响,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浮世绘的元素。

原标题:何香凝山水画: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特例

《江淹辅畔》 何香凝、潘天寿

8月23日至11月23日,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鲁明军、方立华、房桦策划的“移动的心景:何香凝山水画的风格、观念与世变”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挑选了何香凝以及她与友人合作的25幅山水画、8幅山水手稿作为参展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陈师曾、溥心畲、高剑父、陈树人等八位画家的十余件山水作品。

何香凝以其花鸟画见长,而此次展览却选取了山水画作为主题,以何香凝的山水画作为视角,通过与黄宾虹、傅抱石等同时期主要画家山水作品的并置呈现,揭示出在20世纪近代山水画史的背景中,何香凝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面向,重新思考她在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殊意义。

何香凝于1908到1910年期间在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学习绘画,她早期的山水画受日本画的影响,不同程度地融入了浮世绘的元素。在日研习绘画时,何香凝师从端管紫川、田中赖章两位日本画家。田中赖章是日本的帝室画师,他的老师川端豫章研习了大量的宋元绘画,如此推度而来,何香凝具有南宋绘画的背景。再加以日本山水画本身是受南宋绘画的影响,可以说她最初所接受的专业教育是经日本画家改造过的南画模式。此次展出的《月下小景》创作于1920年代,在塑造山和丘壑的时候对比不是很强烈,承接了南宋的传统。但在形式和用色上的确很像日本的浮世绘,强调色彩和气氛的表现,是何香凝典型的具有日本画风格的早期作品。

在1925年之前,何香凝主要跟随丈夫廖仲恺进行革命事业,绘画并非她全部的志业。廖仲恺遭暗杀去世之后,何香凝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绘画上。自30年代直至晚年,留下了大量与他人合作的文人山水。在此次的展览中,也呈现了《江淹浦畔》、《青山瀑布》和《松风流水》等一系列何香凝与其他书画家、政治家合作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别于她独立完成的山水,构图上符合古代山水的构图,画意的构建上也发生了变化。

鲁明军将何香凝称为特例中的特例。因为一方面,她与政治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完全浸心于一个“纯粹”的文人画世界,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既不同于古人,也有别于时人的艺术风格、画意结构和认同机制。

何香凝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习中国古代文人画,晚年的作品有一个转变,画面中日本绘画的色彩越来越弱,风格表现出对传统文人画的兴趣,她创作了一些“仿古山水”,无论是笔墨,还是形式章法上,都更趋近于宋元以来所形成的文人山水风格,但不同的是,她的创作并不是完全依循于传统文人山水画的逻辑,而是局部的取舍和“为己所用”,因此,其画面整体有别于传统文人山水。

譬如此次展览中的《仿古山水》,“笔墨粗而硬朗,用色特殊。画面中三角形的山峦由近及远的呈现常见于古代山水画中,但丘壑的叠加关系却又不同于传统文人山水画的逻辑。画中人物为一名骑着驴的女子,也是比较少见的。这是否是何香凝的自我投射,而这种投射又带有何种隐喻?”鲁明军说“这显然是一种新的‘政治山水’。”

展览前后,主办方还举办了“艺术史研究工作坊”,第二期工作坊将于10月31日~11月2日举行,主题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邀请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前研究员王耀庭、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和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担任导师,学员的公开招募工作也已正式启动。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丽娟]

标签:山水画 艺术史 朱万章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