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博会:让非遗成为群众的生活方式
2014年10月14日 09:07
来源:齐鲁网 作者:刘骏
2005年,我国正式启动非遗保护工作,目前已经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报道,52岁的曹伯炎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北说书的传承人。
原标题:聚焦“非博会”:让非遗成为群众的生活方式
齐鲁网10月13日讯(山东台 刘骏)2005年,我国正式启动非遗保护工作,目前已经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报道,52岁的曹伯炎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北说书的传承人。非博会期间,每天他都要在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展位上为观众演唱几个小时。
陕北说书传承人曹伯炎表示,“在我们陕北,陕北说书、信天游是很受欢迎的。我三弦一响,老乡们就觉得是乡音,济南也有我们陕北人,昨天就来两位。现在非遗感觉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有点儿差距,传承遇到些问题。”怎样让古老的非遗项目活在当下,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记得住乡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就是在探索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表示,“文化生态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可是近代以来,因为城市化、工业化是跟我们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是脱节的。”
第三届非博会的主题就是“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在非博会上走一圈,徽州的油纸伞、徽墨香,潍水的风筝、年画、泥狗狗,湘西的鼓舞、刺绣、印染,晋中的陈醋、中药,每一种非遗项目都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原汁原味,更有传承创新。
铜鼓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世界上仅存的馆藏铜鼓只有2400多面,而在广西河池就有1400多面。在广西河池的民俗中,一到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敲铜鼓。但是由于尺寸太大,很难运到外面演出。为此,铜鼓传承人王东山按照传统工艺铸造成缩小版的铜鼓,带着这套鼓,他登上了世界各地的舞台。
铜鼓传承人王东山告诉记者,“让它传承下去,怎么能传承,那只能改良,通过它上舞台去给观众认识这个东西。”
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有许多的非遗已经成为我们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记忆,有的可能进入了博物馆,但是我们要把它作为传统的记忆进一步活化,在现代生活中展现出它的魅力来。”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