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阳谷农民办农耕文化博览馆展传统农具


来源:齐鲁网

原标题:聊城阳谷农民办“农耕文化博览馆” 展示百件传统农具 聊城齐鲁网讯 (阳谷台 陈波) 在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有个叫闫庄的村子。这个村的农业生产早就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村民也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有一

原标题:聊城阳谷农民办“农耕文化博览馆” 展示百件传统农具

聊城齐鲁网讯 (阳谷台 陈波) 在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有个叫闫庄的村子。这个村的农业生产早就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村民也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有一件事却耐人寻味——村民都舍不得扔掉老辈人用过的老农具,大家把犁、耧、石碾、马车等数百件传统农具毕恭毕敬地陈列在村子的14个展厅里,贴上标签和说明,还起名“中国鲁西农耕文化博览馆”,免费接受游客参观。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闫庄村民为何乐意珍藏和展示“土得掉渣”的传统农具?

什么村?吃穿都不愁,农业机械化

据该村村史记载,闫庄村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建村。乾隆年间,闫庄是黄河边上有名的粮棉交易市场,当时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非常繁华。

在三百多年悠悠岁月中,这个村不仅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教育风气浓厚。据村党支部书记闫兆美介绍,村民自古书香传家、勤奋好学、重视教育,早年办有私塾,清朝出过拔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编者注)。如今全村总人口1200人,其中有618人先后走南闯北,光是送出去的大学生就有100多人。

进入本世纪后,闫庄人继承先贤优良传统,依靠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里先是全部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后来又修筑街道、引自来水,发展庭院经济林和环村生态果林,让村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

吃穿不愁,休闲娱乐便成为第二需求。最近几年,闫庄村还分别建了鸟园、钓鱼台、运动场、棋艺台、儿童乐园等场所,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进步。

都有啥?农耕文化标本,件件都像宝

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普及,在闫庄村,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村民都舍不得把它们扔掉,因为它们承载着老辈人艰苦奋斗、勤劳耕耘的宝贵精神,铭刻着过去农业生产的原始印记,一件件都是反映鲁西农耕历史的文化标本。”闫庄村退休老教师、村“民间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闫兆新说,“它们都是‘宝贝’,绝不能扔。”

2007年10月,凝聚着全村人集体智慧的“中国鲁西农耕文化博览馆”诞生了。闫庄村“两委”在村主干道——青龙街两侧租了十多间平房,把村民自愿捐献的老农具整齐地摆放在屋内的展台上,还给每件展品贴了标签、写上说明。村民们把300多件传统农具细分为30个系列,分别陈列在量器具、交通运输、生活用具、农用具、纺织用具、石器用具、编织具等14个展厅里,免费接受游客参观。

村两委干部闫兆新把记者领进量器具展厅内,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写有“官斗”标签的“老家伙”。墙上的几行说明显示,这个官斗是“博览馆”里所有展品中有明确记载的、年代最久远的一件,“制作于1909年”。听村民说,以前曾有人出七八万元要买走这个官斗,但村里硬是没卖。

为了啥? 教育年轻人,发展民俗游

在闫兆新的引领下,记者分别仔细参观了14个展厅。默默伫立在布满历史尘埃的犁、耧、石碾、马车、独轮车、扇车、纺车等传统农具前,仿佛能看到一幅老辈农民辛勤劳作的动人生产图景;每一件沉静不动的老物品,似乎在争先恐后向注视它们的人轻轻诉说鲁西农业生产的迁徙和演变历程。

“农村里上了年纪的人看到它们,都像遇见老朋友一样亲切;但年轻人和小孩却觉得十分陌生。”望着这些展品,闫兆新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说,把传统农具珍藏和陈列起来,目的很明确:第一就是让后人了解过去的农业生产状况,接受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老辈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他们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智慧;第二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吸引城市里的游客前来参观。

闫兆美称,为了保护和整理闫庄村传统民俗文化,村“两委”组建了一个“民间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划就是占地七八亩的中国鲁西农耕文化“博览馆”新址建设。新的“博览馆”计划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进行,将在今年春天开工建设。

闫庄村在民俗文化方面的做法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组织的关注与肯定。2007年,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促进工程组委会授予该村“中国民俗文化村”荣誉称号。

闫兆美告诉记者,下一步,闫庄村还准备推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观农家景、品土特产品、赏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主题民俗旅游项目,全面推动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旅游部门也正在筹划将闫庄村纳入当地民俗旅游线路予以推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文化 传统农具 博览馆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