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工具理性毁掉文学之美
2014年06月03日 15:38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武黎嵩
近来,围绕朱自清《背影》中描绘的父亲临别前“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引发网友热议。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凝聚着整个民族知识群落中的共识,传递着共同的情感心理与价值取向。
原标题:别让工具理性毁掉文学之美
近来,围绕朱自清《背影》中描绘的父亲临别前“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朱父的举动违反交通法规,《背影》应从《语文》课本中删除。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观点,却得到不少人支持。尽管学术“官司”有比无好,但这样并不高端的争论,折射出的精神文化领域的问题,却令人感慨。
语文教学,贵在传递汉语文学中的精神内核,而文学之美,首要在诚。《中庸》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老师教学生写文章,总会首先强调感情真挚。《背影》中流露出的朴实的父爱,曾令一代代读者为之动容。而认为学生会因文中情节的暗示而去穿越铁道,这种操心可谓荒谬。可以说,批评《背影》违反交通法规,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工具理性与教条主义在作祟。
《语文》教材的编选,最易招惹是非。有无限的上纲上线,有影射的担忧,背后无一不是功利思想作祟。这样做无疑忽视了文学与美育本身。
工具理性的内核是功利主义:每行一事都要去计算效益、衡量功用。这样的思维方式一旦内化成思考本能,观察前人的一切文章自然都会带着滤镜。一些人纠结于《背影》的“违反交通规则”,正是这种工具理性横行,文化缺失、精神衰退的表征:他们不相信抑或根本想不到,在现实得失之外,有优美与崇高的永恒存在;他们总希望通过一篇文章的教授,就能收到非常明显的效果。岂不知,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多年来,我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不可谓不受重视,说教不可谓不多,规范不可谓不详,可是我们却没有看到一代新人的情操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而突破底线的事情却时见报道,这都源于德育与美育的失败。
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凝聚着整个民族知识群落中的共识,传递着共同的情感心理与价值取向。《背影》这样的文章,不会因为是否被选入《语文》课本,而对其文化价值产生丝毫影响。因为我们相信,一代又一代人,都还会产生并永远铭记父子之间那份无法诉诸言语的温情。只要这份情感在,《背影》就永远会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经典并非不容置疑,但质疑背后的功利性思维方式和价值维度令人担忧。我们希望,这样利用工具理性衡量一切的思维方式,以及产生这样思维方式的土壤,不再扩大。龚自珍曾在诗中说:“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要想培养一代新人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务必要去除功利之心,去除实用之心,去除求成必速之心。以至诚之感达人性,以美育之悟成德教,其庶几可乎。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