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聊城临清运河边的老手艺


来源:聊城晚报

原标题:聊城临清运河边的老手艺 张春生门店前摆满了粗细不一的竹竿,当年的远近闻名的临清竹杆巷家家户户如此。许金松摄 提子,当年打酱油醋的主要工具。许金松摄 如今很难见到的老式玩具“胡哨”。许金松

张保禄的店铺外摆放的笼屉。刘亚杰孙克峰摄

在临清老城区的锅市街,张保禄下午显得十分悠闲。

客人不多的时候,他会让妻子忙活一阵,自己则眯着眼躺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

张保禄今年50岁,是老城区内仅存的两家制作竹器的店铺之一。张保禄说,他从事这行已经有30多年,这门手艺是从爷爷的上一辈传下来的,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别看他只是一个街边做买卖的,因为生活在大运河边,且有着一门即将失传的老手艺,张保禄接受过国内外不少媒体人和专家学者的采访,因此他对记者的到来并不感到陌生。

据传,笼屉在旧社会曾作为行业标志“幌子”出现在饭馆门口。食客们只要一看门口悬挂笼屉层数的幌子,就知道饭店的档次,就好比如今大酒店的三星、五星一样,可见笼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竹、木、铁皮等制成,主要用来蒸制食物。在普遍使用地灶、铁锅的年代,笼屉曾经很普及。

张保禄回忆说,他的爷爷弟兄三人,祖籍河北清河,因为运河,更是因为生计,他们举家来到了现如今的临清运河旁边。

爷爷弟兄三人都是这们手艺的传承人,而到了张保禄这一辈,则只剩他一人在坚持了。

张保禄弟兄四人,姊妹六人,是个大家庭,但现在只有他还坚守在老城区内做着这门生意,他告诉记者,一天下来虽然挣得不多,但他心里感到踏实和满足。

张保禄的妻子告诉记者,张保禄原来也是正儿八经的工人出身,但自从竹木厂解散之后,别人都自谋了其他出路,打工的打工,做买卖的做买卖,只有他不愿意放下手里的“活儿”,开了这个店。

“几分钟时间就能做一个,一天能挣上几十块钱吧。”张保禄点上一根烟边干活儿边和记者闲聊,没有其他收入的他,就是靠这门手艺,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

“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公务员。”说起孩子们现在的工作,张保禄显得十分自豪。

张保禄告诉记者,有两个运河场景让他至今难忘,一个是,运河内,一辆小火轮船拉着一排木船穿河而过,船上全是煤炭;另一个场景是,他和当时的小伙伴们去河里游泳。张保禄说,是运河把他们一家带到了临清,是运河维系了一家人的生活,尽管现在外面灯红酒绿高楼大厦,但他并不想走出去。

房子是自己的,政府这些年对这些老手艺买卖免去了不少税收,张保禄就想守在运河边,回忆过去,享受现在的生活。(记者 刘亚杰 孙克峰)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手艺 运河 临清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