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当轨道交通邂逅泉水
2014年05月07日 08:58
来源:济南时报
济南以泉水而驰名中外,泉城人把泉涌当作城市发展的动力,视泉水为济南的市魂。2008年,又一消息传来,济南轨道交通规划最快有望在年内启动,根据前期拟订的方案,济南市将出现6条轻轨。
原标题:揭秘济南轨道交通筹建26年当轨道交通邂逅泉水
(图片)
济南以泉水而驰名中外,泉城人把泉涌当作城市发展的动力,视泉水为济南的市魂。城市发展、区域扩大、道路更堵,轨道交通是世界范围内一场现代文明的探索,济南也不例外。当轨道交通邂逅泉水,成了现代文明与城市之魂传承的碰撞。
目前,将有望成为济南首条轨道交通线路的R1线初勘探已结束,在数据整理、分析后,再进行二次精细勘探,为在保泉基础上进行的线路设计提供更准确数据。事实上,从1988年至今共26年的时间里,开往泉城的轨道交通,在保泉的争论中遭遇着“一波三折”。本报记者带您一起,沿着历史的脉络去探访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邂逅的历程,感受城市发展脉搏。
济南提出尝试轨道交通
济南对轨道交通的探索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
1988年,济南进行了历史第一次居民出行调查。尽管这次调查并不是为了轨道交通,却对济南开始选择轨道交通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根据那次调查数据,济南市区道路通行能力低,公交车速高峰期仅7—8公里/小时,缺少大容量公共交通设备,仅靠无轨电车、汽车无法解决高断面客流大的问题。治“堵”的概念在那时也有体现,只不过带来“堵”的不是机动车,而是街头汹涌出现的自行车。
由于当时公交不能满足出行需求,市区自行车出行量大幅上升,比重占63.8%,乘公交车与骑自行车出行比例仅为1:10。这种出行结构,造成市区东西向高峰小时自行车流量大,也影响着机动车的运行。
如何提升运力,缓解公共交通的“乘车难”?大家想到了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几名曾参与当时工作的人告诉记者,时任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的周长荣是济南最早一批提出尝试轨道交通的人。
当时,北京、上海、广州等也面临着城市发展中的新课题,探索着轨道交通建设。这种选择在国家层面也有所体现。
1984年初,我国城市建设技术政策中明确规定,“在有条件大城市,尤其特大城市要发展快速轨道交通”。1985年4月,城建部在给国务院《关于改革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目前,大城市靠现有公共汽车、电车和有限的路面难根本解决‘乘车难’问题,必须‘上天入地’,把发展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提到日程上来。”国务院以国发【1985】59号文件向全国批复了这份报告,提出“从长远看,在一些大城市要考虑发展快速轨道交通和地下交通,以缓和地面交通的紧张状况”。
1991年8月,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向市建委递交了《关于高架轻轨客运系统调研立项的请示》,称拟成立3—5人专门调研班子,“在八五期间,完成高架轻轨客运系统情况调研,进行建设前可行性研究,为建轻轨打下基础”。
在济南是否应尝试轨道交通?到底该“上天”还是“入地”?对于这些话题的讨论,当时还停留在小范围内,许多人并不知道济南有了想要建设轨道交通的想法。
那几年,从政府、专家到市民百姓,更多目光正聚焦在关乎泉城命脉的事儿上——— 保泉。
为保泉,最早避开地铁想选高架轻轨
趵突泉喷涌壮观、黑虎泉气势磅礴、珍珠泉珍珠串串、五龙潭清澈如镜……济南城区有四大泉群,大小泉水108处,得名泉城。
可因为降水量少及开采量大,趵突泉1972年出现枯季断流。1981年3月至1982年9月,趵突泉、黑虎泉持续18个月无泉水涌出。
1981年5月1日,在济南视察的胡耀邦得知名泉断流的消息,指示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泉城风貌。他询问相关负责人:“经过一年努力能否恢复正常喷涌?”回答是:“无法做到。”“两年行不行?”有人回答:“难以做到。”“三年总算可以了吧!”对于去趵突泉看看的邀请,胡耀邦说:“没泉水去看什么呀?等到常年喷涌时,我再来。”
“三年恢复泉城风貌”,济南掀起了如火如荼的保泉热潮。
1981、1982年,山东和济南两次邀请全国专家来济南专门研究保泉供水问题。对于如何保泉,专家们说法不一。
山东省水文局研究员商广宇告诉记者,保泉说法不一,更多是因为对于“泉域边界、泉城地下水源”等问题存在着分歧。会上,山师大地理系副教授黄春海提出城区、东郊、西郊为各自独立水文地质单元,也就是所谓的“三碗水”理论。会后,结合“三碗水”观点和专家意见,济南市采取了“采外补内”措施,即在东郊、西郊新建水源地,停采城区地下水的几个水厂,但1982—1985年泉水每年春季依旧断流,1986年春到1987年夏,泉水又出现断流干涸。
从1982年初至1990年底,以山东地矿局80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为主,对济南保泉供水进行水文地质勘探,认为“济南泉域边界东到东梧断裂,西到马山断裂,南到齐长城岭,北到济南火成岩体”,这是“一碗水”的雏形。
1985年,当时还是801队技术人员的商广宇则提出,济西地下水独立于济南泉域,应“停东采西”,这是“两碗水”的萌芽。
1986年底,济南市供水又告急。1989年7月,济南召开灵岩寺会议,再次研讨“保泉供水”,“引黄派”声音占主流。1990年6月2日,城区地下水位降至20.82米的历史最低纪录,保泉依旧迫在眉睫。
泉是济南魂。根据济南地质结构特点和保护泉城水脉,同时考虑地铁造价贵、技术复杂、施工周期过长,济南避开地铁,想要选择高架轻轨。
记者从一份1991年9月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有关轻轨交通初步设想的材料中看到,根据初步意见,建议建高架轻轨客运系统。线路走向初步拟定为东西向,近期由段店至解放桥。
济南首个轨道建设机构两年就解散
1992年,市建委批准立项进行济南高架轻轨快速客运交通(简称轻轨)的调研。1993年左右,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成立了轻轨工程筹建处,这也是济南历史上第一个为轨道交通设置的机构,人员是从该局不同部门借调而来。
“我们那时去法国考察过地铁系统,了解了北京、上海、青岛等地建地铁和大连、长春等地轻轨交通工程情况,与西班牙、美国等客商进行了技术交流,并想把轻轨工程作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一位曾在轻轨工程筹建处工作过的人员介绍。
一份1994年《关于建设轻轨客运交通工程的调研报告》中提到,根据客流等考虑先以能贯穿市立五院、火车站、大观园、解放桥等点,采取分期规划分布建设的方法。近期为2000年,规划由段店至济钢;远期为2010年,规划由工业园经段店、济钢至临港区。由于线路是经过市区繁华地区和泉城水位较高的情况,一期工程全线均采用高架。
包括济南在内,当时全国不少城市在尝试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但由于有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需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很大盲目性。
针对工程造价高、设备大量引进、城市地铁每公里造价1亿美元左右等诸多问题,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60号文件通知,除上海地铁二号线项目外,所有地铁项目一律暂停审批;对国务院和国家计委已批准立项和原则同意建设的天津、青岛、南京等城市的地铁项目和沈阳轻轨项目要停止对外签约,国家计委要暂停审批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
之后近3年,国家没有审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
在这种大背景下,甚至还没来得及正式露面的济南轻轨建设也不了了之,进入停顿状态。1995年左右,存在了才两年的轻轨工程筹建办悄悄解散,几名工作人员又回到原来工作岗位或外派其他岗位。
济南重新启动轨道交通建设
尽管还没来得及发展便“流产”,但济南的轨道交通梦一直没熄灭。
1997年底开始,国家计委研究城市轨道设备国产化实施方案,于1998年批复3个项目立项,这也标志着国家层面轨道交通项目又开始启动。
而当时,随着济南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轨道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仅以2001年为例,当时全市GDP已达到1066.2亿元,市区人口达220万人、城区人口密度达到1896人/平方公里。济南机动车保有量也达到41万辆,并呈快速增加趋势。
按照“济南五年大变样”和加快城市化进程要求,1998年又重新启动济南市轨道交通工程。
1999年12月,省会规划委员会专家组专门针对济南市建设轨道交通必要性进行了专家论证。2000年,中共山东省委在鲁发【2000】17号文“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济南尽快建设大容量的轨道交通设施”。中共济南市委济发【2000】1号文件“中共济南市委2000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做好市区高速轨道交通的前期准备,同年济南市人大会议上也要求尽快建设轨道交通。
2000年2月,省会规划委员会三届二次会议审议2000年城市建设项目时提出:随着城市人口、用地规模和社会经济的增长,规划建设轨道交通是必要的。
当年3月,按照省委和市委要求,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成立了济南市轨道交通筹建处,着手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
轨道交通筹建处委托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济南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第一阶段研究报告。2000年10月21日—23日,建设部、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评审了该报告,最终确定A方案为线网构架基本方案,这套方案由4条线组成,分别为东西线、南北线、旅游线和支线,线网规模按93至108公里控制。
2001年,济南委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可行性研究客流预测报告》,并于2001年9月经过了国内专家评审。2001年委托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济南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济南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并经省建设厅批复由市计委转报省计委。这次确定1号线由大金庄到甸柳庄,其中市区拟建3.55公里长的地下段,即城市中心区为地下线,其余为高架。
这计划修建在市中心区的3.55公里地下段,也就是被外界称为济南要修建“地铁”的一部分。
工程因泉被搁置,进行“充分论证和规划”
事实上,当时济南的保泉之路也在曲折进行中。
截至2001年8月14日,趵突泉已停喷890天,引起全市关注。2001年8月15日,《济南时报》头条登出:《书记言辞恳切——— 名泉复涌,谁有高招?》3天后,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和2万字简明报告寄到市委书记办公室。写这封信的人正是已沉默多年的保泉专家商广宇。
针对地下段如何建设,轨道交通筹建处收集了城区自来水公司井地质资料、泉城路附近部分高层建筑的地质勘探资料。2001年,在泉城路改造时,济南委托山东地矿工程勘察院(801队)在东西长1.5公里的区域又进行了补充勘察,对地下段与泉水关系进行初步研究。
2002年9月,省市政府邀请六位院士来到济南,针对轨道交通(地铁)建设与地下水保护问题进行咨询。院士们听取了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规划的轻轨1号线运行线路,在省市负责人出席的咨询会上发表了意见。
山东省水文局研究员商广宇也参加了那场较高规格的论证会,他手中至今还保留着一份六院士发言的整理材料。
卢耀如院士认为“再让名泉长期断流,将成为千古罪人”,不赞成把地铁修到泉底下,因为泉水通道一旦破坏,是无法恢复的。张宗祜院士认为,利用地下空间是发展方向,但地质条件好坏是利用关键,地层岩性及空间分布、地下水动态,要提前搞清楚,建地铁要避开泉水集中出露地段。
“前期工作做好,地铁、保泉兼顾。”施仲衡院士认为,对泉水影响还要深入研究,如果处理得当,影响不大。刘建航院士建议,济南修地铁不能操之过急,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先有个正确认识,准备工作还要深入,要保泉,对水文地质要有充分了解,“用高架方式过古城区不一定合适”。
王梦恕院士建议“修地铁要尽量不破坏泉水集中出露区”,认为济南“仅画了3条选线,不具备讨论条件”。周干峙院士认为“修地铁应早筹备,但不可急于求成”,泉要保,再进一步做工程地质方面研究。
在这个高规格的论证会上,专家们也很谨慎,并没有得出决定性结论,还有人建议“不可急于求成”。“泉水毕竟是济南的灵魂,谁也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商广宇说。
之后,在保泉等各种因素考虑下,济南轨道交通工程又被搁置下来进行“充分论证和规划”。在2002年底至2003年初之间,轨道交通筹建处工作人员被通知“暂缓进行”,机构撤销。2003年7月,一直主导承担轨道交通建设的济南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摘牌,和市城市管理局、市热电总公司一起合并组建了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
经历着与泉水邂逅的波折,济南轨道交通建设沉稳起航。2013年3月,济南轨道交通“一横两纵”近期建设规划被上报审批。目前,该规划仍在等待国务院审批,项目安全预评价、水土保持方案、防洪方案、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也同步进行,济南轨道交通有条不紊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有望年内实现轨道交通试验段开工建设。
开往泉城的轨道交通带着希望、期盼快速前行。
【现转机】
2004年:泉水复涌后政府规划频现轨道交通
对于很多济南人来说,2003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件让泉城人振奋的事儿———泉水复涌了。
2003年9月6日,停喷时间最长一次达926天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欢流畅涌;9月16日,在济南72名泉中名列第二的章丘百脉泉,喷珠溅玉。至此,济南市区趵突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和市郊的百脉泉群、玉河泉群、灵岩泉群、平阴泉群、涌泉泉群等9大泉群全部喷涌。
在这种背景下,两次中途“搁浅”的济南市轨道交通工程也开始有了“松动”迹象。
2004年12月,《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纲要》编制完成。其中确定了统筹发展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优先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的思路,提出“以BRT结合轨道交通发展快速公共交通的战略,符合济南市东西带状城市布局特点和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求”。
而当年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也传来消息:济南酝酿已久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将在年内启动。
在之后几年中,轨道交通没有正式揭开神秘面纱,但在政府不同规划中,多次出现身影。
【触及实质】
2009年:与设计院签技术咨询合同
2007年,在向社会公示的济南西客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规划要点中,列出了1号和6号两条轻轨交通线路。当年10月,市规划局表示将尽快启动轨道交通线网的专项规划编制。
2008年,又一消息传来,济南轨道交通规划最快有望在年内启动,根据前期拟订的方案,济南市将出现6条轻轨。
在山东省将构建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城市经济圈背景下,2009年,济南轨道交通规划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年初,济南市政府确定成立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长和几位副市长分任组长、副组长。
同年6月20日,济南市与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签订轨道交通规划技术咨询合同,标志着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签约仪式上,市政府主要领导为轨道交通建设提出3点建议:保泉、考虑城际列车建设、做好与西客站地铁线衔接。
2011年市两会上,在与人大代表面对面答复中,济南市规划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济南市正在开展轨道交通相关编制工作,“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基本完成,根据规划,济南市规划建设7条轨道交通线路,其中,经十路轨道交通规划采用浅埋式地铁的方式”。
【正式启动】
2013年:轨道交通R线建设启动
2012年2月,《济南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论证,根据初步计划,济南将实行地铁和轻轨相结合的模式,客流量大的区域建地铁。
其实,为摸清修建轨道交通地铁对泉水影响,早在2009年,济南市就启动了“轨道交通对泉水影响研究招标”。2010年3月,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完成了《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泉水影响研究报告》。山东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徐军祥是报告主要负责人,他介绍,研究人员将济南核心区主要交通干线的轨道交通适宜性划分成适宜、较适宜及不适宜路段,如泺源大街一线不适宜地铁建设。总体来说,经过实地勘察,不少专家认为,只要地铁线避开含水层,不会破坏泉脉。
2013年1月8日下午,省政府听取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情况汇报。与会领导认为,济南建设轨道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同时,济南建城市轨道交通要慎之又慎、安全第一,确保泉水保护万无一失。这也标志着济南轨道交通规划正式启动。
同年12月29日,对济南轨道交通建设进程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济南市轨道交通R线建设启动!”在济南市轨道交通R线建设启动仪式上,市委书记王敏这句话,拉开了济南轨道交通时代大幕,济南将建R1、R2、R3这3条轨道交通线路,济南市民距离轨道交通又近了一步。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