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失落的城市边缘:记录济南“城中村”房东和房客


来源:济南时报

还未经过改造的王官庄村依旧是低矮的平房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刚 摄□  4月15日,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工作会召开,济南市计划用4年的时间,对236个城中村进行改造。家里有空房间出租的村民,一般会用询问的眼神打量着外来者,来村里干什么,是不是要租房子。

原标题:被出租的村庄记录济南“城中村”房东和房客

济南“城中村”里的房东和房客寻找城市认同感

还未改造的王官庄村低矮的平房与旁边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

济南“城中村”里的房东和房客寻找城市认同感

还未经过改造的王官庄村依旧是低矮的平房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刚摄□

4月15日,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工作会召开,济南市计划用4年的时间,对236个城中村进行改造。王官庄、后龙等城中村,皆在改造计划之列。

对于那些生活在城中村的人来说,他们的生存状态将因为这样的改造计划转入另一个轨道。长久以来,他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却也没有完全地融入相近的城区,其身份认同感也一直处在混乱或者缺失的状态。对于这场列入计划的改造,他们期待,但也忧虑。毕竟,未来总是带着他们难以掌控的不确定性。

济南“城中村”里的房东和房客寻找城市认同感

在后龙窝庄随处可见租房的广告记者张刚摄

如今,住在城中村的人,基本分为两类,房东和房客。前者多是村里的老住家,将自己的房子加以改造,拓展出更多的空间用以出租。后者则多是务工者,临时居住在租金低廉的城中村里。城中村的存在,对于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那些老住家眼里,曾经的村庄变得有些陌生,但对房客而言,它却提供了一个通往现代城市的落脚之地。

被出租的村庄

4月18日,手机APP显示,济南的天气状态是“有霾”。市区的空气不清朗,夹杂着大大小小灰尘颗粒。济南西部的七贤庄一带,雾霾的浓度似乎有所增加。在它附近的主干道上,每一辆经过的车辆,只要稍微有点速度,便能带起一阵尘土。这里早已经不是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多年以来,它与邻近的城区一道承担着类似雾霾这样的环境风险。

孙女士还不是很适应这样的空气,时常怀念远在辽宁的家乡。一年以前,她从老家来到济南,帮姐姐照看在七贤庄的旅馆生意。由于不是人口流动的旺季,一段时间以来,她的旅馆生意不太好。

孙女士照看的旅馆位于七贤庄的村头位置,临近通往市区的主要干道,平时也就是一些过路的司机在此留宿,价格不贵。这家旅馆也提供长期租赁服务,每个月四五百。租住的人不多,毕竟,这个村里有太多类似的空房子在出租。有的以自家房屋的名义出租,可以避开旅馆的种种费用,租金也可以降至一两百。

在被定位为城中村的七贤庄,有关房屋出租的信息随处可见,尤其是靠近主干道的那些房子,“房屋出租”、“出租单间”这样的广告比比皆是,它们被挂在门窗上,被贴在一张摞着一张的电线杆和墙体上,或者直接被用粉笔简陋地写在锈迹斑驳的铁门上。

 

家里有空房间出租的村民,一般会用询问的眼神打量着外来者,来村里干什么,是不是要租房子。租住在这里的人,则会用戒备的神情回应那些外来者的目光,无论被打听什么,只要是和这个村子有关,就回应“不知道”,撇清自己与这个村子任何一点带着温度的亲密,将双方的关系定位在简单的租赁交易上。

63岁的老李是七贤庄的老住家,4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部分已经出租出去,另一部分正在等待出租。他的家门口前竖了一块牌子,提示过往的路人,这里还有空房间待租。老李说,他收的租金不贵,每间每月也就一二百块钱。

老李说,现在村里最多还有三分之一像他这样的老住家,其余大多陆陆续续搬到新建的楼房里。空下来的那些房子,便出租给在这附近打工的外来者。与他家相邻的那栋房子,便租住着从东阿过来的几位打工者。

无论是村庄还是村里的人,都让老李觉得越来越陌生。他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他和他的村庄会变成现在这般模样,靠着出租房屋收取租金过活,等着政府将这里改造。在成为城中村之前,这里有大片的农田,生长着老李和他的邻居们种下的玉米和小麦。

七贤庄的村落样貌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一些平房被层层起高,扩展空间,以便收取更多的租金,或者在改造时得到更为丰厚的补偿。一些原本就不宽敞的街巷,因为两边房屋的后起高度而变得逼仄。

七贤庄并非唯一一个处于出租状态的城中村,后龙、王官庄等莫不如是。尤其是后龙,因为靠近济南大学,附近又有便利的公共交通,已经成为大批年轻人的临时租住地,还因此衍生繁荣了一些周边服务行业,譬如餐饮,尽管它们只是在路边搭个帐篷,支个炉子,条件简陋,但这都不妨碍它们的火爆。

 

暂时的落脚地

25岁的李严已经在后龙租住了两年,其间换过几处房子,但都没有走出这个城中村的范围,不过是从一位村民“家”里,换到另一位村民“家”里。

4月16日,李严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后龙被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心里乍惊,是不是得从别处租房子了?他又仔细看了看时间表,2016年,这才放了心。李严还没有打算从这里搬走,这位大学毕业后留在济南独自打拼的年轻人,正在攒钱买房子。目前,他需要这样一个暂时的落脚地,每个月只需要200块钱的租金,出门即是通往市里的公交车,不仅车次密集,而且可以使用月票。李严盘算了一下,等到这里真要改造的时候,他肯定已经攒够了新房的首付。

在后龙,租住着大量像李严这样的年轻人。白天,他们从这个村庄里陆陆续续地走出,呼呼啦啦地挤上公交车,涌入市里,奔向那些角角落落里的岗位。晚上,他们再返回这里,经过路边那些帐篷时,还能顺道吃个晚饭。等拖着劳累一天的身体回到出租屋里时,一些人还会通过电脑和网络继续与外面的世界联系。村里的房东与时俱进,出租屋虽然条件简陋,但是一般不会少了网络,他们知道那些年轻的租客们需要什么。

李严说,他虽然住在这里,但心却一直看着外面。对他而言,城中村就是一个暂时的落脚地,让他不至于露宿街头。几乎没有人计划在此长久租住,当这些年轻人刚从校园踏入社会,开始人生事业的奋斗时,后龙这种城中村的存在,无疑解决了他们在居住上的经济尴尬。其实,就连这里的房东也知道,他们不过是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一条缓冲带。

后龙的村民赵庆梅家里有十几个房间用于出租。她和丈夫在选择房客时会有个标准,欢迎那些能吃苦能奋斗的孩子入住。他们观察一个月,如果发现新房客不务正业,便会请他搬走,“不听话的孩子不让住”。

赵庆梅说,租住在后龙的年轻人里,很大一批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就业难,找不着工作,就暂时住在这个租金便宜的地方。如果看到哪个年轻租客因为找工作受挫,意志消沉了,这老两口就去给人家讲道理,催人家赶紧找活儿挣钱,告诉人家要对得起在老家供应其上大学的父母,将来换个好的地方住,别老在他们这里窝着。

李严设想过以后的物质生活,住在西站附近的一栋大房子里,每天开车上下班。偶尔迎着夕阳往回走的时候,他会想起在后龙蜗居的日子。在他事业奋斗的那个艰难起点,这里给他提供了一个暂时的落脚地。(李严和赵庆梅为化名)

寻找城市认同感

退休后的刘海在一个不足五平方米的板房内开了一家小卖部记者张刚摄□本报记者江丹

它们叫做城中村,但就属性而言,却一直徘徊在城市的边缘。长久以来,它们早已脱离了最初的村落生存状态,生产生活方式早已与之前的农村大不一样,但又未能真正地融入与它们临近的城区。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村民对他们的身份认同感产生了疑惑,身处城市与农村夹缝的他们,到底属于哪里?

 

失落的城市边缘

赵庆梅是后龙的老住家,也是最早开始出租房屋的那批村民之一。随着后来其他村民不断地加层扩建,赵庆梅家的三层楼房已经在这个以房屋租赁著名的城中村里不甚起眼。没什么事的时候,赵庆梅会在街上站一会儿,碰到想要租房子的年轻人,她就带着去看看家里空余的房间,报一个并不高的价格,等着对方还价。

租金是赵庆梅家里的一项重要收入,但是她却希望借着城中村的改造,停掉她的出租生意。赵庆梅说,后龙现在的建筑格局和租赁局面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的很多楼房,其实是在过去房子的基础上加盖的,并没有重新打深地基,稍微一点地震就可能出事故。房子一户挨着一户,有些间隔不过几十厘米,一家做饭,周围邻居家都能闻到,空气流通不畅。而且,因为房屋密度过高,阳光很难打进来。一个冬天,她得烧两吨半的煤炭,但是待在屋里依然觉着冷。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治安也很成问题,她还曾为此拨打过110。

在赵庆梅的记忆里,当年的后龙街道宽敞得可以开进黄河大汽车来。如今的街道空间,被多出来的那些房子占用了一些,被那些小摊一个挨着一个地也占用了一些,一旦失火,“消防车都开不进来”。过一阵子,女儿要出嫁,赵庆梅只得让婚车停在外面的大马路边上。

后龙的雨季排水问题,也是近几年才解决。赵庆梅说,原来后龙的水排不出去,周围地势高,反而会倒灌进来。一位大领导来这里视察后,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今,赵庆梅家里的房间也大多租给了一些年轻人。住进来的人越多,赵庆梅心里就越不踏实,她害怕因为那些安全隐患,住在自己家里的那些年轻租客出什么事故,每次出门都觉得太牵心。赵庆梅盼着后龙早日改造,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赵庆梅去过深圳,感叹那里的城市环境如何之好,譬如公园洁净,街道有序,市民文明。在她看来,济南的城市环境也应如此。比起挣钱,她更想融入一个现代城市的生活,过点舒心日子。曾经有一段时间,赵庆梅看到有人在后龙的街上测量。她上前问那位工作人员,这里是不是要改造了。后来也没了音信。

王官庄的一些村民也盼着城中村的改造,他们觉得现在的环境既乱且闹。家住段店的40岁的老马,也在期盼着改造之后的新房子,起码做饭的时候不用再点柴禾,干净卫生,“还是改造好”。

从最初的农耕为主,到现在的出租房屋或者外出打工,城中村的村民们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逐渐向它们临近的城区靠拢,但是在这种欲达而不达的过程里,他们又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尴尬,毕竟他们的居住地已经被贴上了“城中村”的标签。虽然他们在努力向现代的城市文明接近,但是却始终在城市边缘徘徊,这种感觉无疑是失落的。即使是开在这附近的一家快餐店,也干脆叫做了“城市边缘”。

 

城中村的另一群人

王官庄108号是济南无线电二厂的老宿舍楼,每到雨季,这里总要被倒灌上几回。这里的人对城中村改造的关注度,不亚于那些本村的村民。他们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改善现在的居住条件。

之前几年,无线电二厂的这些老职工们,也曾听到过这里要改造的消息,但是却没有改造到他们居住的这栋老宿舍楼。当时,附近有很多建筑工人,刘海特意在楼下开了一间杂货铺子,生意红火了一阵子。后来,新楼起来了,那些建筑工人也离开了,刘海的杂货铺子就一直惨淡经营着。周围片区的新建设,使得他们的老楼地势相对低了下去,排水管道也受到了影响。

32年前,这栋红砖楼刚建起来没多久。刘海受到厂里照顾,分到其中一间作为婚房。在那之前,他自己租房居住,每个月房租5块钱

 

,单位里还给报销两块钱,尽管花费不多,但刘海觉得,那也不如有自己的房子。

那个时候,装修还没有流行。刘海和妻子简单拾掇了一下就搬了进来,一直住到现在。“有家才踏实,温暖。”刘海说。其实,当时两口子也没怎么待在家里,就连吃饭多数时候是去食堂,厂里正号召“苦干巧干拼命干”,他们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结婚三年之后,这间房子里多了他们的孩子。小姑娘长成大姑娘,直到出嫁才从这里搬走。

这栋红砖楼正在跟着里面的那些住家一起慢慢变老。如今,刘海已经63岁,当年的小伙子已经成为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彼时的新楼也日益破旧,墙体都出现了裂缝。前一阵子,奉化楼房倒塌的新闻也让这里的人揪心了一把。

初搬来王官庄这里的时候,附近还都是农村和农田,如今高楼尽起,曾经矗立的这栋6层高的楼房位置反而成了低洼之处。住在这里的人说,一遇到大雨,一楼过道里的水可以没到大腿根。一楼的住户付桂琴为此不得已将家中90多岁的老人送到妹妹家去,门槛垒高了三五次,最近计划再加高一层砖。50岁的李彬算是这栋老楼里的壮年人,加之又恰好住在一楼,碰到非出门不可的老人和孩子,他便蹚着水把他们背出去。最近,他将家里的卫生间改造了一番,以防雨季再来的时候倒灌渗水。

他们也从报纸上看到了王官庄被列为济南市中心城城中村改造建设计划的消息,但是又不确定他们的房子是不是也在改造片区之中。王官庄108号的这栋单位宿舍老楼,立在那里,有些孤单。住在里面的那些老职工,虽然并非这里的村民,却也和城区有了一些距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城中村 济南 房客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