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探访济阳最后的铁匠 谁来拎起身后的大锤


来源:济南时报

每天,72岁的张玉俭和68岁的王长鹏都一早起床,用自制的手推车拉着火炉、风箱和打铁的工具走村入户。他们拿着小锤在前面修打,年轻力壮的徒弟抡着大锤在身后捶,恍然让他们回想起自己学徒的日子,感慨时光的匆匆。

记者探访济阳最后的铁匠谁来拎起身后的大锤

七旬铁匠张玉俭工作起来一丝不苟记者王闯摄

原标题:记者探访济阳最后的铁匠 谁来拎起身后的大锤

每天,72岁的张玉俭和68岁的王长鹏都一早起床,用自制的手推车拉着火炉、风箱和打铁的工具走村入户。打铁是门力量和技术兼备的手艺,老师傅用心,小徒弟卖力。张玉俭回想起自己拿着小锤在前面打,年轻健硕的徒弟抡着大锤在身后捶,已然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好像就是这一转身的工夫,他俩成了济阳最后的铁匠守望者。

【最后的铁匠】

七旬铁匠兄弟打铁52年

清明这天,天刚蒙蒙亮,两位有些佝偻的老人推着木质的手推车出了门。张玉俭在前面倾着身子拉,王长鹏在车后弓着身子推。走到回河镇的一个小村子,二人停下车,缓缓地把车上的工具卸下来。

很快,一名中年男子走过来。“你看我这物件,修一修多少钱?”哐啷一声,他把生锈的锄头扔在地上。“6块钱修一个,多了不要。”张玉俭还没抬起头,便和对方达成了交易。

“刚才在家里听到‘当’的一声,还以为是听错了。已经十几年没见过打铁的了。”中年男子对记者说。中年男子的话,好像把张玉俭有些生锈的回忆一下子放到火炉里,烧得火红。他回忆说,今年已经是兄弟俩搭伙打铁的第52年了。

【章丘拜师】

“千锤百炼”也要掌握好火候

1962年,16岁的他和王长鹏苦于生计,前往章丘拜师,正是学的这打铁的营生。上手之后他们才发现,打铁并非简单地捶打。制造一件工具,包括选料、烧火、捶打、成型、淬火、打磨和制作等十几道工序。张玉俭说,打铁和做菜一样,从选料到“出锅”都很讲究。选一块好料子,放进火炉烧红,拿出来锻打成薄片后,就可以正式开工了。先从铁板上画出样子,把铁器烧红,便开始“千锤百炼”。有时火候过了,铁板会被烧穿,而火候不足,铁又打不开。

学成后,兄弟二人跟师傅干了一段时间,便回到济阳老家。“那时候,几乎每个村都有铁匠。”张玉俭说,铁匠虽多,但并不存在太大的竞争。铁匠和每家每户的生活息息相关,农耕“四大件”———锄、镰、镢、锨,家里用的炒锅、菜刀都得经过铁匠的手,因此铁匠不愁没活干。

渐渐地,他们也都有了各自的徒弟。他们拿着小锤在前面修打,年轻力壮的徒弟抡着大锤在身后捶,恍然让他们回想起自己学徒的日子,感慨时光的匆匆。

【后继乏人】

徒弟相继转行哥俩“相依为命”

“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对张玉俭曾经带过的徒弟们来说,这些都不算苦,唯有后继无人的苦,让他时不时在抡起铁锤的时候走神。农村的年轻劳力兴起外出打工后,一次又一次摆手送走徒弟的张玉俭有些坐不住了。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出摊的只剩下他和王长鹏两个“师傅”。自此,再无学徒找上门来。

更让他们感慨时过境迁的,是销声匿迹的铁匠铺,和越来越多的锻造厂。记者采访济阳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一家锻造厂时,敲打、火候掌握都交给了高速运转的流水线。该厂厂长笑着说:“干的还是铁匠的活,只是生产的产品更复杂了,流水线出来的产品也更快、更统一了。”对于这样的言论,张玉俭则并不赞同。“手打出来的菜刀,刀口锋利,坚韧耐用,把工厂车间出来的不知道落下多少呢!”他说。

眼下,很多地方把打铁这门手艺录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安徽的博望镇、南宁的红良村。张玉俭说,济阳的打铁技艺也应得到传承保护,可眼下,谁来拎起师傅身后的大锤?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张玉俭 传承保护 师傅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