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追寻鲁西南老行当记忆(七)


来源:凤凰网山东

邓景全与调研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邓景全的家里摆满了秤杆、秤砣和各种工具 近日,“青年中国行”社会调研项目《孤寂的坚守,维艰的传承——鲁西南老行当生存现状及其传承新模式探析》团队前往牡丹区黄堽

邓景全与调研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邓景全的家里摆满了秤杆、秤砣和各种工具

近日,“青年中国行”社会调研项目《孤寂的坚守,维艰的传承——鲁西南老行当生存现状及其传承新模式探析》团队前往牡丹区黄堽镇拜访星秤从业者——邓景全。

邓景全今年已近60岁,个头不高,身材微胖,一副老实庄稼人的模样。年轻时在叔叔的带领下,在家苦练三年,终于通过了星秤从业考试。1985年5月15日,他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营业执照。在那个年代,星秤从业者做的每一杆秤都需要被送到专门的机构去检验,只有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才允许拿到市场上卖。在邓师傅的工作室里,高高低低地摆满了秤杆、秤砣和各种工具,还有那些器具特有的气味。

从人类诞生之际,人类自始至终从未停下追求公平的脚步。人类竭尽全力将公平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高雅的艺术到最常见的秤,我们看到了先人的智慧,也看到了他们的用心良苦。正因如此,一杆称的制作不会那么容易。一根杏木,一片铝皮,一个铁钩,几个小小的钉子,在邓师傅的手下有了生命。割印、打穿、划线、钻孔、包头、安装、再划线、标秤(三标定满星)、布公、再钻孔、割星、打磨加固星点、水磨、上色,最后打磨。一杆秤需要历经十几道工序,才能最终成型。

电子秤的出现,使得人们渐渐抛弃了杆秤。据邓师傅介绍,他现在也已经开始经营电子秤,出售和维修电子秤数量已经逐渐超过了木杆秤。的确,电子秤使用方便,分量一目了然,甚至不需要人们再去计算,这些都是杆秤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杆秤作为人类发展历程中追求公平的实物载体,其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如何保护杆秤的发展,保护其文化价值,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思考。

调研团队成员李舒莹说:“如果我们因为效率就将杆秤抛弃,是不是有些愚蠢?渐渐的,杆秤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可是制秤的工艺,是一种文化,是一个结晶。同样地,抛弃会让后人忘本,毫无内疚感的忘记。我们不能做一个空心的民族,没有内在,怎样支撑,怎样前行?历史总要让你我忘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可历史也需要让你我铭记那些珍贵的东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老行当 杆秤 需要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