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追寻鲁西南老行当记忆(六)


来源:凤凰网山东

林文德在编扫帚 已经编好的扫帚 近日,“青年中国行”社会调研项目《孤寂的坚守,维艰的传承——鲁西南老行当生存现状及其传承新模式探析》团队前往牡丹区小留镇拜访了一位编扫帚的老人——林文德。

林文德在编扫帚

已经编好的扫帚

近日,“青年中国行”社会调研项目《孤寂的坚守,维艰的传承——鲁西南老行当生存现状及其传承新模式探析》团队前往牡丹区小留镇拜访了一位编扫帚的老人——林文德。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帚便是世代相传的扫一屋的无可替代的工具,调研小组在小留集市上找到了编扫帚的老人——林文德,他从初中辍学后就跟随父亲学习编扫帚,到如今已经干了四十多年。

一把小小的扫帚,也有很多的故事,其自身包含着很多的文化内涵。据林文德介绍,在过去,扫帚头要严格遵守“三镰”的说法,所谓“三镰”就是在做扫把头时只能用镰刀割三下,一下不能多,一下不能少;“三”是指天、地、人三界,组成整个无边宇宙;扫帚把上所绑绳套的个数也是有讲究的,寺庙僧人与尼姑所用的必须是单数,而其他人所用的是双数,这体现了古人之间严格的界定。扫帚把与尾部的交界处,有一个突起,林师傅说这叫“龙头”,扫把尾叫“凤尾”,寓意是用扫帚的天下万民皆为“龙凤传人”,同时也寓意着龙凤尚且化身扫帚为万民服务,何况普通人,这主要是在提倡为大我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另外,在古代,僧人所用的扫帚尾部是四苗,尼姑所用的扫帚尾部是五苗,不能有分毫差错,而且这两类人所用的扫帚不能有“龙头”,但作为其他人,不论贩夫走卒,还是王侯将相,所用的扫帚上都可以有“龙头”,且无谓苗数。一把寸长的扫帚,从头至尾,都有各种讲究,无处不体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韵味。

当谈到做扫帚的工具时,林师傅自豪的拿出了一个绑在腰间的竹片与绳子相连接的东西,他说这叫“玉带”,并且将这个典故娓娓道来。话说当日王莽要擒刘秀,刘秀蹲在一位编扫帚的老师傅旁边,老师傅善心大发,将腰间绑扫把的工具解下给了刘秀,刘秀扮作编扫帚的手艺人,从而逃过一劫,之后刘秀做了皇帝,将这个救了他一命的土工具命名为“玉带”。

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编织扫帚已经很难再找到。林文德说:“现在手工编扫帚,成本高,收入极低,而且除了个别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外,很少有人去专门买手工扫帚,所以现在也没有年轻人愿意去学这门行当了。”手工编扫帚已经到了濒临消失的地步,正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

“扫帚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几千年来的传承,沉淀下来了很多的文化和历史故事,扫帚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必须以扫帚为载体,一旦手工的扫帚消失之后,那这些文化又将去往何处呢?唯一的可能就是我们再也无处追寻。”调研团队负责人邓云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行当 扫帚 所用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