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群:胸怀丘壑,笔纳风云


来源:菏泽市文联供稿

山高静禅心 山高静禅心 刘群近影 唐人诗意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术新潮”后,一大批中青年画家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蛊惑”下,纷纷尝试新的绘画语言,企图寻找新的艺术个性。这一风潮的出现,无疑给

刘群近影

山高静禅心

云山钟声

唐人诗意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术新潮”后,一大批中青年画家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蛊惑”下,纷纷尝试新的绘画语言,企图寻找新的艺术个性。这一风潮的出现,无疑给当代山水画创作吹入一股强劲的现代风。驶至今日,当我们以理性的心态重新去审视,会发现在创作实践中催生出诸多问题:或局限于机械的模仿照搬,或纠缠于自然表象的纷繁缭绕,或缺乏对自然的体验与感悟,或放逐对情感的关照和对精神的担当……凡此种种乃至于中国画所固有的精神活力和人文内涵日渐稀薄。

作为当代山水画家的刘群,对传统的把握和对现代的认识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演绎。刘群是安徽淮北优秀的画家。多年来,他深研传统、攀缘现代,终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人文气息逐渐成长为皖徽画界创作的中坚力量。

一般而言,所有从事书画艺术者不外乎要经历“三部曲”:师古、出新、求变。而这三步以“师古”为根基,进而一步一阶循序渐进,且毫无捷径可取。我记得作家李存葆先生在一次书画展览上曾坦言:传统是什么?是金项链,也是铁锁链;是指路标,也是挡路石。对一个画家来说,只有走进传统,才能跳出传统,才能挣脱前人的笔墨。

可以肯定的是,刘群绘画风格的成熟与他的艺术履历是紧密相连的。他从小酷爱绘画,年少之时就曾自学过素描、水粉、水彩和油画,对西方绘画有着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研习。及后,在他弱冠之年,拜入著名画家杨天序先生门下,把中国山水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系统训练,走进古人,走进传统,从传统山水的根系中汲取营养,上溯魏晋、五代,下涉明、清诸家,从“荆关董巨”到“四王”、“四僧”,从历代山水诸家的笔墨丘壑中广取博收,融会贯通。

从技法上来看,刘群多采用物象密集的满构图,突出色勒,强化骨体,兼皴带染,立形存质。深入研读刘群的山水作品,会发现他在实际创作中十分注重墨色与线条的理性把握,透过墨与色的融合交汇,勾皴擦点出肌理感,进而传达出一种幽静深邃、生趣灵动的禅意精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刘群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能充分发挥意象造型的自由度,构图变化丰富,笔力雄健畅达,黑色润泽豪放,形成整体上的气势和视觉冲击力,进而将他笔下的山水世界营造出博大气象来。

入古方能出新。换言之,入古是途径而非目的:不是单纯地追慕古人,而是更好地出新求变。晚唐的释亚栖在《论书》中所言:“凡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书法如此,绘画亦然。在刘群的作品中,我能看到他自己的意识和在场,也能看到东西方美学元素的碰撞和掺合,还能看到他对传统的尊崇和对现代的关注。他所膜拜的是经典的画理画道,是传统的笔墨精神,是前辈诸家的文化气格,而不是单纯的笔墨程式和技法。潘天寿在《论画残稿》中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对此,作为当代山水画家的刘群有着清醒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精神自觉。在一篇《心灵的感悟——浅谈刘群山水画与中国禅文化的关系》的文章中如此描写:“进入中年的刘群先生特别对禅学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他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学知识,把从知识中吸取的养分和绘画艺术修养结合在一起。”这足以证明他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努力和苦绝追求。赏读刘群的作品,能领悟到宣纸背后所蕴蓄着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特征:静穆、玄淡、浑茫而又柔和的精神气质。我想,这无疑是创作者人格气质的外化和呈示。

胸怀丘壑,笔纳万千。其实,通过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审视和梳理,我更愿意将刘群先生定位为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坚守者和追寻者。在这个五音乱耳、七色障目的物欲时代,刘群在艺术的探索中确立了自己,也为当下山水画创作带来一股沉凝之风,启人自清与自省,发人自尊与自信……

(作者为青年作家,书画评论人;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刘群,字博实,号青黎堂禅云。1962年生于安徽淮北,现为中国国画院华东分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收藏研究院高级院士,中国现代美术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开渠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多次发表于国家各级报刊、杂志及国内外机构收藏。生平辑入《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传世名典》、《中国书画家润格年鉴》、《东方书画精品集》、《全国书画作品选集》、《书法美术百家》等典著。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丽娟]

标签:刘群 胸怀丘 笔纳风云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