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孙晓明:铅华洗尽真丹青


来源:凤凰网山东

孙晓明 “看孙老师的画,真是一种享受!”来自河南濮阳的女孩张婧这样说。她原本是专程来菏泽旅游的,路过曹州书画院门口,便有了看画展的冲动。她和同伴还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说是回去仔细欣赏。 被这些

孙晓明

“看孙老师的画,真是一种享受!”来自河南濮阳的女孩张婧这样说。她原本是专程来菏泽旅游的,路过曹州书画院门口,便有了看画展的冲动。她和同伴还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说是回去仔细欣赏。

被这些绘画艺术吸引的远不只张婧一个。他的忘年交——鄄城立人中学校长、著名学者邵忠云先生,就曾为其10幅国画代表作,每幅题写了一首绝句。其中为《山居图》所作的诗云:“潭水映天一鉴明,翠峰并峙听松风。茅舍一椽容膝乐,嚣尘不染真仙翁。”寥寥四语,道尽画家胸中丘壑,说破尺幅之间玄机,意境豁然,大美尽彰。

的确,孙晓明的画,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感受更深的是唤醒了人们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心灵体验。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辛弃疾词《贺新郎》),其意趣的天真、色色彩的绚烂,全都是发自内心的爱,是神与物游,是物我两忘,羊毫一挥,尽臻化境。我很难用贴切的语言来形容,只有邵先生这种学养深厚的鉴赏家,才能一语道出其中的玄妙。

纵情水墨独出机杼

孙晓明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陕西省美协会员,陕西当代画院常务院长,山东省菏泽市海峡两岸书画艺术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他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后又入该校研究生课程班深造。他曾在一家企业做了16年的宣传工作,为了追逐曾经的梦想,毅然放弃了熟悉而安逸的工作,走进校园做起了油画专业教师。其间创作的油画作品《韶华遗失》《待工十字街》等,10余次入选省级以上美展,作品发表在《中国油画》《西北美术》《东方书画》《羲之书画报》等刊物上。2010年,孙晓明荣获陕西省美术创作优秀奖。

孙晓明的人物油画作品师承徐悲鸿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张兆和以形传神的中国气派,在中国油画界,异军突起,独辟蹊径,好评如潮。可是你若以为只有油画创作是孙晓明的强项,而小瞧了他的国画创作成就,可就大错特错了。他创作的山水画,气象生动,笔触细腻,技法上秉承了老一代长安画派“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创作宗旨,既注重现实生活体验对艺术家精神的影响,又注重独出机杼,抒写胸臆。其花鸟画借鉴西方绘画构成因素,强调色彩表现,在画面中寻求“四面打进”空间视觉感,又不失国画原有的平面化的固有程式,用色大胆绚丽,意蕴隽永,气势磅礴。画面布局空灵飞动,风格工谨细致,大大丰富了传统水墨的表现语言,展示了水墨抒情性的诗意化品质,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前不久,他和陕西画家田云应邀在“中国牡丹之都”菏泽联袂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意象彩墨”国画展。当地媒体以各种形式进行了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我和孙晓明有过一面之交。2011年,陕师大美院曾和曹州书画院搞过一次书画联展,我作为嘉宾参加了开幕式。他给我的印象,个头不高,性格质朴,戴着一副眼镜,颇有学者气质。后来通过朋友介绍和电话沟通,我对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他擅长书法,喜欢唐诗宋词,尤其勤于思考。他对旅游、历史、诗歌、古玩收藏等均有所好,地域趣闻,甚或一条微信,都能激起他的好奇;谈起传统绘画艺术、东西方画论、东西方艺术发展现状等话题,总有自己的观点和独立的认知,健谈却不口若悬河,而是静听默想;一旦开口,必是观点明确,字字珠玑。

追逐梦想不知疲倦

孙晓明对国画创作有一种“隔岸远眺后的一种感觉”,并自称“江湖乱道”。他认为,真诚和坦荡是艺术的本真。失去了这种本真,便是伪艺术。他坦承,自己不推崇当代东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名师巨匠”,只推崇“真、善、美”的作品。他说,只有东西方不同地域文明、审美感知的碰撞,才是艺术多元多样的基础。他喜欢国画作品似是而非、超越真实物象的感觉。其国画创作探索以色代墨的表现方法,眼随物动,笔随心化。其作品《雾锁重山》云踪半隐,飘然出岫,宛若山中高士、世外仙姝,正是古句“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的传神写照;而《金色满塘》和《鸣春》,则既有油画画面饱满,色彩绚丽的技法,又有国画似真似幻,意蕴悠长的写意效果,似有淡淡的欢欣情味从画卷中徐徐弥散开来。用成都画院院长王民平的话说就是,“画境质朴无华,如风过林梢,令人感到一种洁净的自然力量。”

通过他的山水画,你既能窥见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及分离派大师克里姆特的艺术印迹,又能发现他心性天赋的底色。诚如一位观众对其国画《浦上清风》的感慨,“凉风起天末,诗家意若何?画笔开新境,野趣正郁勃。”画面上,点线勾勒的山峦、岩石、树木,佐以红蓝黑绿晕染出的缤纷秋色,斑斓绚丽,欲燃江花。右下角的留白空明澄澈,墨色和彩色、暗色和亮色搭配相得益彰,让人过目难忘。

梅兰竹菊荷,是国人特定的文化符号,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吟咏不衰的主题。孙晓明的笔下自然也少不了这些东西。他尤其钟爱荷,津津乐道地为我们解读着这些文化符号赋予的精神内涵。

陕西文艺评论家叶松铖先生认为,“一幅境界高远的画作,就是画家精神的倒影,是他内心的呼唤和心灵的诉求。”孙晓明笔下的荷花或挺拔劲直、碧叶连天,或沉稳练达、浮香盈盈。《羲之书画报》曾为这幅画配诗曰:“清秋时节罹清霜,郁郁绿盖半凋伤。画家解得诗家意,素笺一幅诉衷肠……”这正是孙晓明内心所向往的生活——简单、高洁而华贵。

孙晓明是个对艺术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者。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座右铭就是:“天气正好,下地干活!”教学之余,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耗在了写生、绘画和学习交流上。他每每告诫自己,“一个真正的画师,远不仅是能熟练地使用画笔画出几幅作品即能成就的。别人的溢美之词,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因为在他看来,绘画,终不会有最好的,只有曾经某种满意。遗憾永远伴随着绘画过程至最后一笔。他因之在《自序》中写道:“不忍翻看旧作,总想藏拙。但尾巴终究是有的,不是躲和藏所能掩饰的,所幸,脸还需举着朝向前。画,还是要画,不能没有希冀。没准儿,还有救!”

这就是孙晓明——一个清醒的艺术行者,一个不知疲倦的追梦人。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他的艺术世界愈发澄澈、练达,散发着浓烈的黄土味道和个性气息。对于他而言,凝神静气间,国画就是一首气势恢弘的交响乐。

(作者系菏泽市海峡两岸书画艺术交流协会会长)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赵吉纯]

标签:孙晓明 铅华洗尽真丹青 创作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