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于晓明:关于菏泽市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菏泽日报

去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明确指出,“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去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明确指出,“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对于义务教育规模占全省12%且近80%的学生在农村的菏泽来讲,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自然成为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为摸清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我先后两次进行专题调研,并作了一些思考。

成就:条件日益改善、质量不断提高

7月2日和9月4日,我抽出两天时间,随机察看了牡丹区、定陶、曹县、单县、东明、鄄城6县区10乡镇(办事处)的17所农村学校。这些学校类别不一,规模不等,条件各异,是菏泽农村学校的缩影,应当能够基本代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总的看,近年来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013年,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五年规划,新建、改造校舍面积395万平方米,今年开始在农村学校实施校舍标准化工程,目前已新建校舍52万平方米,年内可完成120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逐步改善。这次调研看到,牡丹区何楼一中、单县郭村镇中学、东明县菜园集镇西台集小学、鄄城县郑营中学等学校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书法室等功能用房基本完备;单县郭村镇明德小学、定陶县张湾镇蔡楼小学每百人拥有计算机10台,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这在前几年是难以想象的。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全市每年面向社会招聘新老师1500名以上,其中70%以上分配到农村学校,加上在职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持续增强。在17所学校中,有7所小学的专任教师最后学历合格率达到100%;牡丹区何楼一中、鄄城县郑营中学中高级职称教师达到50%,学历达标率100%。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明显提高,牡丹区何楼一中、曹县砖庙镇中学2013年人均月工资比2010年增加696元、1373元。三是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长期以来,全市广大农村学校教师扎根基层、辛勤耕耘,呕心沥血、默默奉献,致力提高教书育人质量,为菏泽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各县区采取现场观摩、名师示教、课改现场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菏泽特点的课程体系。如单县郭村镇中学开发了礼仪、剪纸、书法、武术和乒乓球等30余门校本教材,安排了30门选修课程。大力实施城镇教师农村支教和城镇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工程,组织“教坛精英”团队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一对一培养青年教师;与菏泽学院联合,每年选拔10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四是学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近年来,一批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懂教学、会管理、年富力强的同志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给学校管理工作注入强大活力。环境建设有所改善,牡丹区何楼一中楼群错落有致,单县郭村镇明德小学校园绿树掩映,鄄城县临濮镇北董庄小学校园绿化面积达到35%。各学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人员进出管控严格,降低了校园安全风险,这一点应予充分肯定。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以上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市加大了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总体来看,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已拥有一个良好基础,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问题:基础依旧薄弱、师资严重不足

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全市改革发展任务的需要相比,与群众的需求和愿望相比,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相比,我市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一是学校标准化建设滞后。对比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我市农村学校生均校舍面积普遍不足,图书室、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电教器材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功能用房不足,东明县菜园集初级中学现有功能用房665平方米,与省定标准相差近半;武胜桥镇牛口小学只有一栋教学楼,实验室、阅览室等功能用房匮乏,11名教师仅有1台电脑。仪器设备、电教器材缺乏,这次调研所到学校有14所连“温饱问题”都未解决,有的甚至一穷二白,无法开设微机课、实验课等。运动场地条件差,有12所学校操场为泥土地面,2所学校没有运动场地。大多数学校都还是旱厕,卫生状况堪忧。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受条件艰苦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学校教师短缺问题突出。结构性缺编严重,牡丹区何楼办事处两所学校缺少英语、音乐专职教师11人;“身兼数职”现象普遍,东明县武胜桥镇牛口小学仅有11名教师,却负担着23名教师的课程;年龄普遍偏大,东明县农村学校45岁以上的教师占比达44%,菜园集镇西台集小学12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有7人。三是初中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呈现年级越高、辍学越多、女生尤多的趋势。如曹县倪集一中、砖庙镇中学均只有6个教学班、在校生均不足300人。四是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近年来,菏泽城区中小学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仅去年以来就新建、改扩建学校22所,总投资超过8亿元,“入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明显缓解。相比之下,农村学校在教师、设施、办学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距,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县区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2013年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标率鄄城为32.8%,东明仅为4.4%;小学运动场地达标率单县为62.3%,东明仅为18.5%。17所学校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条件较好的学校只占三分之一,多数学校设施落后、师资不足,有的甚至十多年来没有新的投入。6县区相比,大体可分为好、中、差三个梯次,其中牡丹区、单县较好,曹县、东明较差,定陶、鄄城介于其间。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投入严重不足。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单一、多数县区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制约,投入不足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大瓶颈。多年来,菏泽市中小学用不到全省5%的教育经费,承办着占全省12%规模的教育。虽然近年来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均能实现,2013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1.5%,比201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但由于总量较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据测算,完成国务院部署的“全面改薄”计划,未来5年全市需要投入资金115.8亿元,单靠菏泽自身财力难以实现。以定陶县的3所学校为例,目前3校共需新建综合楼、学生宿舍楼4座,操场2处、水冲式厕所3处、多媒体教室36个,装备实验室2个、配备微机102台,约需投资1000万元,资金缺口在一半以上。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尽管近年来严格执行“退一补一”政策,教师补充力度不够,加上有序流动机制缺乏,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空编总量达6700多个,除定陶县外,其他县区目前仍存在教师编制空余现象,教师队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学校生活条件差,住房问题难以解决,虽然部分教师坚持“走教”,但午休、吃饭等问题仍需解决;部分外来教师特别是近年来补充的大学毕业生离家较远需要住校,但多数学校没有教师专用宿舍,留人难度可想而知。三是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根据有关资料,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的农村学生仅占总数的25%。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二是高中以上教育成本不断增加,部分农村家庭不堪其累;三是因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后收入多数也不理想。加之部分农村家长总拿上学与打工挣钱比较,“一出一进”之间更助长了农民兄弟及其子女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因而农村学校辍学现象就难以避免了。

方向:实施全面改薄、促进整体提升

教育是地方发展的源动力。改变菏泽欠发达面貌,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菏泽教育事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本职,也是良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菏泽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置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着眼教育公平,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在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师资结构,加快资源配置、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综合施策,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确保实现全面改薄、整体提升的奋斗目标,推动菏泽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大的提升。一是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菏泽义务教育事业,短板在农村,大头在农村,重点也必须放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全市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事关菏泽未来发展大局,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怎么投入都不过分。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气度,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领导到位、资金到位,努力形成一定的教育发展加速度。同时,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控制好发展的规模,不搞突击运动,不做表面文章,不追求“盆景”效应,咬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尽快启动“全面改薄”计划。把国务院实施“全面改薄”计划,作为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重大历史机遇,准确把握政策标准,摸清家底,制定方案,密切配合,加大向上争取力度,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形成全面改薄工作合力。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大力实施教室标准化建设、宿舍改造升级、餐厅改造升级、运动场改造升级、图书仪器音体美器材达标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提速等重点工程,争取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农村学校布局合理、校园功能完善、仪器设备图书以及教育信息化设施基本达标、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师生需求、师资队伍适应新课改要求、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目标。把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作为“治本之策”,建立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做好财政收支“加减法”,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新增义务教育经费70%以上用于农村。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围绕把新时期好老师标准落到实处,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培训、补充、交流等关键环节,打出系列组合拳,努力破解农村师资短缺的“老大难”问题。利用三年时间,采取实施国培、省培计划等形式,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轮训一遍;尽快在每个县区建成一所符合标准的县级教育培训基地,整合各种优质培训资源,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在实现“退一补一”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教师补充力度,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补足教师缺口,逐步改善农村学校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青黄不接问题。着眼于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出台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和城镇教师农村支教政策,建立教师互换顶岗、下乡任教服务期制度;采取加大教龄补贴、职称评定优先等待遇留人措施,引导和鼓励城区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启动农村学校“名师工程”,打造一批业务精良、师风纯正、师德高尚的名师队伍;建设适量的“周转房”或“教师公寓”,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努力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四是深入实施名校带动工程。加快推进“城乡学校之间、示范校与薄弱校之间、乡镇中心校与村小学之间”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采取名师“送课下乡”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认真学习北京市海淀区实施名校扩张、济南市市中区做实做强集团化办学等成功做法,积极引进山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山大附中等国内名校采取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式,新建、改造本地学校,鼓励地方名校采取学校联盟、城乡学校共同体方式,嫁接提升农村学校,努力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突破。同时,按照“小学向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初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实现布局调整与名校扩张相衔接。五是着力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师聘任制、分配与业绩挂钩等机制,推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和城乡教师交流。加快实施中小学“去行政化”和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健全完善学校负责人选拔、培养、考核、奖惩等工作机制,建立一支懂教学、善管理、高素质的专业化、专家化的学校管理干部队伍。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做好菏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必须痛下决心、攻坚克难,求真务实、主动作为,努力实现“全面改薄”计划和整体提升目标,推动菏泽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为尽快改变菏泽欠发达面貌、实现更长远更高水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者系中共菏泽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晓明)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学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