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非升即走引争议 教师评价体系亟需改革?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不只是方艳华,中国青年报记者获悉,外文系另一位老师同样在此次续聘中转岗为职员。闫浩的微积分习题课在清华赫赫有名,他被学生称为“清华第一助教”,航天航空学院还曾特批他主讲过一门线性代数课程。

考核教师,看科研能力还是教学水平

以科研而非教学为衡量标准,是此次争论的核心问题。

庞博认为,“现在教师的评定可能没有办法真实地反映出老师教学的好坏,她课业上的成果可能可以通过几篇论文来反映,但是真正教学上她影响了多少学生,从本质上改变了多少学生对写作的看法,从长远上让学生受益了,这些是很难反应的。”

另一位闫浩的学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作为一个传道授业的人,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用你教会的学习方法再去学习其他知识,这才是老师的本职工作。”

王蕾也认为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像方艳华老师这样已经在清华园内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多年的人,才是学校最珍贵的财富,应当悉心爱护。职称固然是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之一,但未必能全面衡量他的贡献。”

在水木论坛上,有网友表示,“其实最初应该定好,教学和科研所占的比重。像这种在一线教学的优秀老师,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好事。”“职称评定的标准、导向是有问题;教学、科研还是应该有所区分;一些专业的学术论文,甚至包括大部分纵向课题,究竟有多大价值?过分强调这些所谓的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效果,是否有违‘教师’这个职业的核心价值——这是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名态度中立的同学评价闫浩去留时说到,“不仅是清华,世界上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在招收faculty(教员)的时候都以学术水平作为主要依据,教学水平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但优先级比较低。”

这一表态与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环境相吻合,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对科研能力的要求高于对教学水平的要求已是常态。科学网上不时便有教授展开关于科研与教学的讨论,有的老师甚至将“科研>教学”比作大学里的不等式。

“这几年科研逐步成为大学更核心的部分,很多教授把精力用在科研上,实际上就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而且越是‘985’、‘211’高校越严重。老师要开展课题研究,但课题研究是要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不是现在这样脱节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在吴江看来,科研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做科研不能丢了教学。“目前我国存在的情况是,科研活动和培养人才经常是脱节的,有多少科研成果是为了教学?学生有多少是享受老师科研成果的?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熊丙奇认为,目前的考核和管理主要是行政治校导致,对教师的考核是行政指标,管理上没有以学生为本、教育为本。对于“非升即走”制度,他指出,“我们现在对新进教授、老教授都是一模一样的考核。我们可以在某个阶段实行非升即走,但一旦经过了考核,就必须实行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国内有的学校在尝试,但做的不多。”

在对教师的考核上,吴江建议,“考核的关键是考核两者之间的融合度。如果他的教学跟他的科研活动,跟他发表的论文没有关系,这种教学再好也不能认可。反过来他的科研和他的教学业务不相关,那么你发表再好的论文,也不是好老师。”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教师职务聘任 教师评价 教师聘任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