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EMBA教育两极分化 学员更注重品牌师资


来源:法制晚报

《福布斯》2012年评选出了6个中国学费最贵的EMBA的项目,学费均超过了50万。对于大部分有意参加EMBA项目学习的学员来说,学校的品牌和师资才是应该考虑的,学费则不是太大的问题。

原标题:中国EMBA教育现两极分化学员更注重学校品牌和师资

《福布斯》2012年评选出了6个中国学费最贵的EMBA的项目,学费均超过了50万。尽管如此,中国学员报名的热情仍高温不退,甚至还出现了越贵越吃香的趋势。笔者了解到,2012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招收了700多名EMBA学员;而东北某地高校的EMBA项目尽管只有不到100个名额,却仍难以完成招生计划。

缘何一线商学院的学费不断上涨却依然“一呼百应”?而中低水平的EMBA院校学费尽管低廉却乏人问津?笔者带着这些疑问展开了调查采访。

市场扫描

中国EMBA教育现两极分化

EMBA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学费也水涨船高。例如长江商学院EMBA班,2010年学费为58.8万元;2011年为62.8万元;2012年则涨至65.8万元;就连同济大学、西安交大、厦门大学等从不力主涨价的"钉子户",也在2012年开始大幅提价,如同济大学甚至涨幅近25%。

尽管如此,中国学员读EMBA的热情仍高温不退。以清华大学(招生办)为例,2002年刚开始办EMBA的时候只有两个班,2006年的时候增加了四五个班,现在则增加至十个班左右。

目前国内开办EMBA项目的院校开始出现井喷的情况,2002年仅有30多所高校开办EMBA项目,十年后这一数据变成了64所。

"EMBA靠的是口碑和名气,随着准入门槛的不断降低,高校EMBA势必会出现激烈竞争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EMBA生源也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状况,名校生源年年爆满,一些中低水平的EMBA院校却乏人问津。"有专家分析指出。

原因探究

读EMBA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拓宽人脉

2010年,《福布斯》首次对中国商学院EMBA项目进行的调查显示,EMBA学员选择读EMBA的主要目的,除了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外,更重要的诉求是寻找未来潜在的商业合作伙伴和商业机会。通俗地说,读EMBA,求的不是学而是人脉。

赶集网CEO、联合创始人杨浩涌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员,他说自己读EMBA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想学习一些东西;另外是希望认识更多的商界精英,以此拓宽人脉。"我是做互联网起家的,需要与不同领域的人士打交道;选择中欧,是觉得其教师团队更国际化,校友、学生更本土化。"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圈子,商人也一样。跟熟悉的人做生意,心里总会踏实一点。同学之间,最容易建立信任,所以大家都慢慢聚拢到这个圈子来了。"在解释EMBA教育的"圈子文化"时,《商学院》杂志副主编王丹如是说。

学员选择学校更看重的是学校的品牌和师资

在一份由21世纪商学院竞争力调研委员会发布的《2012年度商学院竞争力报告》中,一项针对EMBA在读学员在商学院选择中最主要考虑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学校品牌和学校师资力量的人分别占到41%和28%,而选择学费额度的仅占4%。

对于大部分有意参加EMBA项目学习的学员来说,学校的品牌和师资才是应该考虑的,学费则不是太大的问题。

《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12年中国最佳商学院排行榜"显示,商学院2007届毕业生,在毕业5年后的平均年薪涨幅达到了3.5倍;全日制MBA毕业生,毕业5年后平均年薪则达到41.6万元,是入学前的4.5倍。

"在这个圈子里混,是需要点定力的,读EMBA读到企业垮掉的也不在少数。"有学员透露,"一些企业老板由于缺少自我的定位和认知,心态浮躁,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读了半天就变成了攀比财富,再也无心做企业了。"

专家呼吁

把EMBA教育归为非学历教育

"EMBA教育应该由学历教育归为非学历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也就是把EMBA教育归为继续教育范畴。这样,EMBA应由面向社会的大学继续研修机构来承担,而不是由承担学历教育的大学管理学院来负责。

在熊丙奇看来,目前EMBA教育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历教育包括高等学历教育,具有较强的公益色彩。由学历教育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会让学历教育也染上浓重的商业色彩。

二是谁来对非学历教育进行监管?会不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国家教育资源流失的问题?另外,非学历培训的财务管理是否透明,会不会出现将其归入单位小金库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警惕。

作为中国管理教育中特殊而不可分割的部分,EMBA教育一直都是在成就和问题中"摸着石头过河"。中国EMBA教育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交替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打造中国特色、中国品牌的EMBA教育。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表示:"总体而言,中国的管理教育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个别管理学院的排名进入世界前列,并不意味着管理教育已经由‘美国时代’进入‘中国时代’,如果中国想有一批商学院在管理研究与教育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至少还需要20年的时间。"

相关新闻:

标签:学员 学校品牌 师资力量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