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周其仁:所谓的改革是把能想到的办法合法化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这个粮食完全给农民也没有问题可是还有国家的工业化,那粮食给工人吃啊工人才能生产工业产品才能搞钢铁、国防、轻工业品。(本文系作者近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改革的逻辑》与《城乡中国》专场论坛的开场发言,文字节选自搜狐财经,有删节)

周其仁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

 

以下为周其仁精彩观点:

很久前我看过苏联时代的笑话,有一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当时有一个苏联人说我们的体制是有优越性的,这个优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他总是可以顺利地成功地解决在其他体制下可能不会发生的问题。这当然是一个笑话针对了苏联的体制有一定的讽刺性。但它也反映了一个内容,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改革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解决这些问题本来不应该有,或者说不应该这么严重,但你选了一个体制之后这些问题就不断地出来,然后在很长时间内难以解决。改革长远的历史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需要我们未来的人去评价。

我开始接触改革是农村,农村的问题很像苏联笑话讲的,那个问题如果50年代后期不是搞得那么急、快、粗,有好多问题本来不应该那么严重的,比如说种地的人,我1978年就在这个学校上学,从北大荒考到了人民大学经济系,上学的时候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农民占了人口的大多数,但农民非常穷,另外种粮食的人自己吃不饱,当时两亿多农村人口是吃不饱饭的。当时已经建国好多年了,社会主义搞了很长时间了怎么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呢?巴黎很多人说饥饿、贫穷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常态,这是对的。

但我们当时的吃不饱饭还有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因为多数所谓的缺粮实际上是贫困,只要是掏钱就能买到的。我们当时的体制很有意思,当然农民本身是又缺钱又没有粮食或者粮食不够,对这个两亿城市人口、工业人口来说有钱也买不到粮食,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这恐怕是其他体制下很难产生的问题。

1978年开始有一点开放了,香港同胞跑到了内地,他们到内地来吃饭发现没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吃,那么说就吃不饱就加一碗饭行不行?加一碗饭不行。说我出钱加一碗饭行不行?说不行。说我加倍出钱加一碗饭行不行?说也不行。香港人就觉得大陆很奇怪,我们的服务员觉得香港人很奇怪,你怎么没有粮票想吃饭?有钱有什么用?你加一倍给我我也不能拿。

所以当时就变成了双方都觉得很奇怪。那就很有意思,邓小平当时为什么要加快改革开放?10亿人8亿人搞饭吃还搞不到,中间还发生过各种问题,发生过饥荒发生过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这是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说主政者愿意这样也是一个解释,没有这个事情,你看缺粮吃不上饭的消息报到毛主席那里去,身边的警卫员回忆老人家流眼泪了。

解放、土地改革、消灭地主,因为以前佃农租一块地一年打下来的粮食50%、60%、70%要租给地主的,人多地少,地主废了不用交这么高的地租了,国家抽一点粮食可是没有抽50%这么高啊?意图是好好发展生产的,意图搞了很多事不是说想少打粮食,想多打粮食想让人民生活提高。但是做不到,产生了奇怪的现象甚至是拿钱买,买不到。所以这就是当时改革面对的问题。

还真挺有意思,这个体制现在为什么制度体制改革非常重要呢?因为路走进去以后不是马上就可以出得来的。这个粮食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我们现在所有的大家的日常消费品当中的比例是很小的,正规术语讲恩格尔系数非常低了,就是说你家庭开支中有多少钱是用来买粮食的,这个比例低了,因为收入提高以后这个比例会逐步降低的,可是当年就这么一个商品供求中找不到平衡。

道理是模式选错了。本来共产党领农民打天下,最有号召力的就是耕者有其田。把过去土地分配的情况通过土地改革解决了,那段时间积极性很高,有了土地好好种地,好好种地他也好社会也好、国家也好。可是后来想加快这个过程,觉得一家一户种地规模太小了,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包括土改以前资源很少,当时最有名的公社叫三条驴腿的公社,那个驴是生产工具是畜力,那个驴得合作利用。所以最早搞互助合作是来自于这一点的,你说的农具他没有那要互相合着用才能把生产规则搞起来。在这个阶搞合作社把农具、土地、劳动力组织起来。

后来在这个工作中就开始急躁,开始把一些合理的逻辑推到了不合理的边际,高级社和初级社有什么差别?初级是分红的,地、牛、农具、劳力都是投入生产的要素,按各家放进来的要素分配劳动力,高级社说增加社会主义生产只能凭劳动分成果,土地、牛的分红取消,等于是财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化。那当时很多农民不能接受,这是我们家的牛、这是我们家的地,地对生产有贡献的,怎么可以大锅饭呢。

你把农民的小私有制过早地否定掉脱离的农民的现实。原来剥削阶级可以剥夺,劳动阶级怎么剥夺啊?列宁说劳动农民小私有制只能通过自愿的合作,我们后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误差,资源的合作变成了带有某种运动性、带有某种命令行,带有某种强制性,脱离了群众和生产力。

最严重的时候是河北一个县一个公社,那怎么支配劳力啊?规模经济有组织成本,怎么下命令啊?劳动的结果怎么在这么多人里面分配?谁贡献多、谁贡献少?谁好好干、谁不好好干?这个路走到最后就麻烦了,用别的方法思想教育、搞运动啊,搞了几十年证明不管用。我们比苏联还好一点,苏联斯大林时代到斯大林去世粮食产量没有高于沙皇时代,而我们每年还是有增长的,但基本上跟人口增长持平,略多一点。这个粮食完全给农民也没有问题可是还有国家的工业化,那粮食给工人吃啊工人才能生产工业产品才能搞钢铁、国防、轻工业品。

这个粮食要太贵工人工资就很高了,工人工资很高生产率低的情况下利润已经很少了,利率少怎么投资啊?所以把粮食价格压低,每家每户一个粮本很便宜就买到了粮食,工人工资很低干部工资很低,那个产品高价高一点叫剪刀差,农产品压低价工业产品卖贵一点,投资、建设、国防、两弹一星其实就是这么来的。这条路也是一条路,但是苦的农民,因为要把粮价压得很低,同时要把足够数量支持工业化的粮食弄走,生产积极性又不高,这条路走进去一时半会儿解不下来,动哪一块?最后要在生活当中看,这个体制还有没有出路了?

最后发现是饿得不行,底层的实践很重要就是包产到户,在这之前还有一步棋走了以后发现很有作用,农民的地一块叫自留地,59年发生了饥荒以后,饿死了人,给每家每户留一块地,一旦不行就做,包括我下乡发现这就是上了一课,自留地永远种得很好,所有的公家地永远归农户用,他怎么种产品归他,劳动就不一样。

那时候很少有外国记者来,泰晤士报有一个记者跑到四川,因为当时赵紫阳是四川的省委书记,四川那时候很苦的,然后赵紫阳的办法是把自留地划大一点,比重大一点,英国记者也看到了说自留地种得好,我在东北下乡也发现自留地种得好。

这里发现可能会有一条路可以走,为什么自留地种得好同样的技术、同样的天气、同样的人和文化程度,这就是体制的问题,约束不同人们劳动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作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后来说这样行不行自留地扩大一点再扩大一点。这个事情底下发现行得通,因为我们模式化把这套大锅饭、低价农产品高额征收全部看成是社会主义不能碰的,方向问题、路线问题,那我们的上层建筑就不接受底层的变化。所以改革我始终从那里体会出两个层面,一层是被现实情况逼得不行,因此想出一些办法。第二是这些办法能不能得到承认。

所谓的改革是把能想到的办法合法化,这个过程是非常曲折的。其实56年就发生的包产到户,浙江日报是浙江省委的机关报开始也发社会支持,但后来北京不干又批评打回去。60年代初大饥荒以后安徽大概40%的土地包产到户了,不敢叫包办到户叫借田,叫什么名字没关系行为就是这种行为,在大土地中划一条线增产,结果上层建筑说不行,再来到77年包产到户行,这时候上层建筑开始有一点变化叫“实事求是”,叫做“思想解放”,叫做实践检验真理。

就是这么一点点变化但是开头也不容易,因为毛主席定下的社会主义,就是我这本书里讲的大词汇,怎么解决粮食问题是非常具体的事,可是我们包了一些大词在上面,谁能轻易碰啊?一碰干部、党员对不起,我们过去阶级斗争路线、党的纪律开除的开除、处分的处分,那就不能碰。所以20多年最后到了1977年、1978年一直到1981年,最后中央出一号文件是81年,那时候还有分歧,省委书记开会还打仗。

黑龙江省委书记、贵州省委书记在中央开会,一个是坚决支持的、一个是坚决反对的,最后留下一句话叫“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最后中央统一了意见,最后省大员意见都不一致,最后写的意见是可以可以也可以,选,选完了以后看结果。那个文件叫80年的75号文,一试结果出来了,然后从1981年开始有了变化。

改革是我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现实的全国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要搞农业化,原始积累又没有怎么解决?参照苏联体制意图是好的,增加国力、提高人民生活,但体制选错政策选错再加上一个僵化,没有调整出了问题得调整啊,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可能有问题,关键是调整啊。我们过去的体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的能力也比较差,一条道非这么走几十年,改革后来解决了这个事情。

但这个事情到底多大?就是我一开头讲的苏联的笑话,如果50年代后不搞这个体制这些问题都没有。所以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时候有一个元老的共产党陈云,当时文化大革命被下放到江西在一个工厂里劳动,后来陈云身体不好给他发一个小汽车,小汽车上有一个无线电,卫星上天的时候防的是东方红的音乐,通过这个传下来,那个工人和干部围着听很激动卫星上天了,陈云当时就讲了一句话说这颗卫星早就可以上天了,如果不是错得那么离谱,不是非要选脱离生产力发展的那套生产关系和生产体制,可能早就上天了。

当然历史不好重新做假设,走了一条路出现偏差只能把它纠正过来才算了,我相信这个问题在其他方面也存在。我们这代人正好赶上从什么都不能动、不能变,阶级斗争上纲上线,转向从实际出发打开国界看其他国家如何处理同类的问题,能不能从当中学一点,根据中国的情况调一调、变一变、试一试,让这个社会生产力、主动性释放出来,这大概就是改革的过程。

相关新闻:

标签:农民 党的纪律 包产到户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