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国内十所高校的商学院联合抵御海外竞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在完成招生后,每个学校收自己所招学员的学费;学员们每到一处学校上课,由该校负担这次课程的所有成本。通常情况下,每次课程教学的三四天内,有两天安排学员们在学校上课,另一天安排参观企业。

是合纵,还是连横?

国内的十所高校选择了前者。5月9日,近百名来自全国十所高校的企业家学员将齐聚中山大学,展开为期四天的培训课程。

这些培训课程出自一个名为“中国商界领袖境界提升”(下称“商界领袖”)的项目,由国内十所高校的EDP中心在去年底联合发起,参与高校包括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内蒙古大学。根据项目的设计,每个EDP中心遴选一定数量的学员,各大高校则采用轮动授课的模式。每隔两个月,这些学员就要去其中一所高校进行三至四天的学习。

与之相对地,这些高校分布于广州、杭州、武汉、厦门、南京、西安、济南、合肥、呼和浩特等地,学员们可以在上课的同时,去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探访。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地区的企业家联合起来,让他们互补短长,抱团与海外的企业家竞争。”课程的发起者之一,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DP中心主任李孔岳说道。另一厢,面对来势汹汹进入中国的海外商学院,以及本土的中欧、长江等高端机构,这十所高校试图通过“抱团”,联合抵御外界的竞争。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在追逐潮流。这个项目中,并没有出现北京和上海的高校的身影。一位未参与项目的商学院副院长称,各个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办学风格不尽相同,他们担忧的是,如何把控不同高校的授课质量?整个项目的成本和收益该如何分配?一旦出现教学质量层次不齐的情况,则很容易引起纠纷。

显然,如何吸引众多高校心甘情愿地为合办项目“打工”,考验着组织者的战略眼光与管理能力。这也许会引发更多资源协调的难题——高校原有的EDP项目与十校合作办学的项目如何避免“左右互搏”?当合办项目的影响力做大后,高校又该如何处理彼此间的竞合关系?

有诸多的顾虑,急需找到完美合作模式。

十校结盟

提及“商界领袖”项目的由来,还要从2011年下半年说起。

彼时,国内高校间发起成立了EDP联盟,由各个学校的EDP中心主任共同参与。联盟成立的初衷是为各个培训中心的主任建立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由浙江大学EDP主任孙建平担任联盟的主席,中山大学EDP主任李孔岳担任副主席。

“联盟成立后,我们想确确实实地做一件事,当时我就提出大家可以联合招生,一起办一个高层次的班级。”孙建平称。在他看来,每个学校都有一批优秀的校友资源和教师资源,但各校的影响力大多分散在各个区域,如果能将这些优秀资源集中起来,就能为学员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学习平台。

李孔岳亦认为,联盟的最大优势是资源共享,主要是师资共享。随着各个高校EDP办学的深入,师资是一个极大的瓶颈,而将高校的师资打通,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高校之间的联合原本就很困难,“眼下MBA和EMBA在国内并无联盟,EDP联盟成立的意义重大”,而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运作,能进一步加强EDP中心间的合作交流。

于是,联合办班的想法得到了不少高校的积极响应,其中,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与浙江大学一起,成了相对积极的发起单位。到了2012年初,这一计划已现雏形,参与的高校名单也已初步敲定。

据悉,参与合作办学的高校必须具有全国代表性,在地理区域上分布于“东西南北中”。比如,南方区域有厦大、中大,长三角地区有浙大、南大,西部地区有西安交大、中部有华中科技大学等。其次,高校间的差异不能太大,除了符合211和985的资格外,各校在管理学科上的教学水平也应比较接近。

在此基础上,联盟的成员们希望将这个项目打造成一个高端品牌,因此将学员的范围定位在“商业领袖”。与之相应地,这一项目的学费高达29.9万,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EDP项目的价格。用厦大管理学院EMBA主任陈守德的话说,这是一个高端项目,因此定价较高;但又不适合太高,如果超过各校的EMBA项目,那么招生时就会面临市场压力。“接近30万的价格相比于各高校的EDP项目价格已经是最高的了,但与EMBA项目还有一点距离,从市场角度看,这是个比较合适的定位。”

这番定位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商业领袖理应上过很多商学院的课程,再从管理技能上进行提升可能意义不大。于是,大家将目光转移到“境界提升”的领域,希望通过各种国学课程、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来拓宽企业家的视野。

李孔岳主要负责的是项目的课程设计。他的思路是,每个学校讲授其具有代表性的优势学科,学员们每到一个高校,就能听到这所学校最精华的课程。“比如,山东大学负责的是儒学模块,中科大讲授的是科技前沿,厦大负责讲台海关系,中大讲的是大国崛起,”李孔岳称,“我们在课程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学科优势,也会顾及到地缘关系。”

事实上,较高的学费与课程本身,注定了这个项目的学员群体较为小众化。陈守德表示,厦大在这个项目的招生上采用的是定向邀请的方式,即从上过厦大其他管理项目的学员里选择潜在的目标学员进行沟通,一旦发现学员的需求与“商界领袖”项目的初衷吻合,就可以将他吸纳进来。

竞合之争

项目参与者们最初的计划是,第一期的班级一共招100人,每个学校负责招10个学员。这是因为,大家经过各自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发现每个班级的课堂出勤率一般在70%左右。一般而言,60-80人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是比较理想的规模,因此项目的总人数被控制在100人左右。

在此基础上,联盟对要招收的100位企业家所经营的企业规模也做了统一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孙建平很快发现了问题:“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并不平衡, 在浙江、广东等地区,10亿元年销售额的企业不算大,甚至上百亿的也不鲜见。但在内陆地区,年销售3亿元的企业就已经算很大了。”为了解决这种差异,他试图放低销售额的硬性指标,加入更多软性的因素:比如企业家个人的素质,企业的健康程度,创新能力,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等。

在完成招生后,每个学校收自己所招学员的学费;学员们每到一处学校上课,由该校负担这次课程的所有成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求各自招生,各自收学费,且每个学校都要招相同数量的学生,”孙建平说道,“根据课程安排,每个学校至少都会负担一次成本,因此相互间不会出现扯皮。从制度上看,这种合作很容易能够进行下去。”

尽管这种想法看上去很美,但实际招生中,依然出现了“有一所学校招收的学员数量不足,另一所学校一个学员都没有招到”的情况。最后,第一届的班级总共招到87位学生。

“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每个学校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EDP主任个人的影响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也不同,造成了个别学校的招生没抓起来。”孙建平分析道,“当然,有些负责人本身也可能没放太多精力在这个项目上。”

李孔岳则坦言,各个高校的资源禀赋不同,招生的难易程度也大相径庭。“有些学校投入的资源很少,但很快能招到学生,像广州的高校竞争很激烈,中大EDP在广州招生就要投入很大的资源,”他表示,“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自主招生自负盈亏,投入产出由每个学校自行去核算。如果你觉得不划算,可以不参与。”

而针对此次两所学校招生不足的情况,孙建平称,可以从其他学校收到的学费中,拿出一部分进行补贴,“先把这个项目完成掉。”

除了招生方面的差异,也有同行质疑,各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如何保证统一?试想一下,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学反馈十分良好,但另一所学校的学员体验并不佳,是否会拉低整个项目的品牌效应?毕竟,每一次课程的老师都不同,花的代价也不一样,每所高校的办事风格亦有差异。事实上,每一所学校承担的成本开支不可能完全相同。

对此,孙建平称,10个学校的EDP中心必须共同为每一次课程出力献策。“不是说这次到浙大上课,就完全是浙大的责任, 每个学校都要参与到课程的讨论里。在上课之前,我们就会把方案做好发给各个学校,大家再一起讨论反馈,最终确定这三天怎么安排。”换言之,每个学校的课程安排由大家共同决定,最后由指定的学校进行方案的落实,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程的质量。

试错与调整

上完几个模块的课程后,陈守德发现的好消息是,“学员们非常珍惜两月一次的学习机会,出勤率比想象中要高”。但不得不说,这种异地教学的模式也给某些学员带来了烦恼:假使公司有急事或重大安排,身为高管的他们很难抽出时间去外地上课;即使出席,也可能只上一天到两天的课就要往回赶。

通常情况下,每次课程教学的三四天内,有两天安排学员们在学校上课,另一天安排参观企业。在每次的教学中,各个学校的EDP主任大多会跟着听课,晚上再与学员们讨论——他们试图在聆听学员的反馈意见后,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我们讨论最多的是,每一次课程要如何组织?是请老师上两天课,还是老师讲一天,大家讨论一天?如何选择要参观的企业?应该选什么行业的企业,参观多少时间?”陈守德称。

在不断的磨合中,陈守德发现EDP联盟最初的想法与学员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学校总是想着让大家参观当地最好的企业,但实际参访中,并不是所有学员都关心这家企业,大家反而更希望看班上同学经营的企业,以便相互学习。此外,有些在校方看来是优秀的企业,其特色也不容易通过一次参观就展示出来,这些统统会导致参观的效果打折扣。

正因为此,各个EDP主任对每次的课程保持足够的紧张度,“每次课程在没有结束之前,我们都很难说绝对放心”。

除了课程的效果,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也是课程发起者极为关心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学员们对这个项目的热情相当高,在几个月内,大家已在不同城市频繁走动,组织数次聚会。然而,如何保证学员们的热情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冷却,从而影响后面几次课程的出勤,是摆在各校EDP主任面前的挑战。毕竟,“10个学员回到自己的学校,只是一个很小的组织,大家平时一忙就很容易淡掉。”陈守德表示,“各个学校有义务让他们之间多一些联络交流,不单是聚会,更多可以通过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大家感到群体的存在感。”

在李孔岳看来,同学间的走动交往只是表面的交流,如何让他们真正抱团起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并能在全球市场上与海外的企业竞争,才是“商界领袖”项目的最终目的。

通过近半年的办学,EDP联盟的成员们不断反思总结,希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学院“抱团”模式。这其中包括组织招生,学校间的约定,学员间的互动与班级文化建设等。在摸索成熟之前,孙建平并不赞同今年6月就开办第二期“商界领袖”项目,而是希望通过近一年的运营修正,到今年9月才招项目的第二届学员。

他并不讳言,参与的高校中会出现优胜劣汰。“可以肯定的是,到了下一期,每个学校必须招满10个学生,如果招不满,就不要加入了。”

相关新闻:

标签:EDP 校友资源 商学院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