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徐璐:清晰坚定的理念特色是成功的关键条件


来源:中国MBA网

新闻晨报:上大MBA(SHU MBA) 虽然只有短短的8年左右的历史,但在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国第5、6批MBA试办高校评估中,SHU MBA拿到小组第一,同组的还有实力非常强的长江商学院?你们

新闻晨报:上大MBA(SHU MBA) 虽然只有短短的8年左右的历史,但在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国第5、6批MBA试办高校评估中,SHU MBA拿到小组第一,同组的还有实力非常强的长江商学院?你们觉得这个成绩满意吗?

SHU MBA徐璐副主任:是的,我们获得了这个成绩。那一次的评估成绩是我们多年付出后一次比较有分量的外界肯定与鼓励。我们也很高兴能在腾讯教育2012年的市场调查中,和在2010年的21世纪报业集团委托著名的零点调查的调查中,分别获得全国十大MBA与全国五大特色MBA的荣誉。但我们不因此感到特别满足,毕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真正的满意还是来自人才培养的工作是否做对了吗?做好了吗?有没有与时俱进、持续发展?有些朋友简单总结我们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全英语的MBA教学,我们更相信我们因为拥有一个明确的办学理念、办学远景、人才培养特色,才能走了正确的道路,并正确地走路。

新闻晨报:上大MBA一直拥有非常明确的办学理念与特色,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

SHU MBA徐璐副主任:我们坚信不管是办教育或个人的职业发展或企业管理,一个清晰和坚定的理念、愿景、核心(能力/ 办学)特色是成功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条件。因此,自2004年上海大学MBA中心便建立一个非常明确的办学理念: “培养可相信与可共事,全面发展的Global Local人才”。 经过8年的探索,我们为了实现这个办学理念前提下,总结出三个人才培养的特色,(1) “全面发展、全人教育”;(2) “Global Local 人才”; (3) “知智人才(Knowlligence = KNOWledge + InteLLIGENCE)”。“全面发展”是上大的教育特色,“Think Global, Act Local”是上海大学的特色,也是大家所期望的,“知智人才”是MBA学生“转知为智”的社会期望,是成为“可相信,可共事国际人才”的基本能力。一个包含着3个(上大、上海、社会)期望的办学理念,加上从这个理念延伸出来的三个人才培养特色,构成了上大MBA培养创新型、创造型、国际化人才的核心教育模型。

新闻晨报:“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的人才素质的期望,上大MBA如何实践这个办学特色?

SHU MBA徐璐副主任:上大MBA注重实践。让我们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特色不是空谈,必须找出实践目标的方法与载体。在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思想方向,我们在2004年推出可能是国内甚至全球首先系统性地提出的“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三模块的“全人教育”MBA课程结构。这是系统性将“人、知、智”的交叉学科知识与智慧融合到一个MBA课程的必修学分中;做人与做事的模块更占了总学分的30-40%之高。这几年我们高兴看到更多的商学院也开始改变他们的课程结构,推出相近的交叉学科的课程模式。

除了这个大胆创新的“全人教育”课程结构,上大MBA也提出“全面发展学习过程”。这包括我们提出的“3个3*1/3的学习法”和“M之形五位一体的学习旅程”。1/3跟老师学,1/3跟同学学,1/3跟自己学,1/3跟学校学,1/3跟企业社会学,1/3跟国际本土学,1/3课前学,1/3课中学,1/3课后学,形成了一个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批判性思考,软硬技能,国际本土结合的全面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五位一体的M之形学习旅途,便是从理念作为起点,走过课堂内的课程互动学习,走过课堂外的活动的参与式学习、走过海外交流的经历式学习、走过企业社会交流的启发式学习,最后回到自己总结出的做人做事做的发展理念。

新闻晨报:“全人教育”课程、“3*1/3全面发展”学习方法让上大MBA与其他商学院产生了差异,那么“全英教学”指的是什么呢?

SHU MBA徐璐副主任:多年前,不少朋友将我们的全英教学便代表着高度的国际化。我们对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是远多于英语的沟通能力,虽然我们承认英语还是国际沟通上最多国家使用的交流语言,把握这种语言的能力对成为国际化人才是有必要的。

但今天的世界是全球化与多元发展并行的世界,单依靠是英语教学不能培养出新时代期望的国际化人才。我们相信国际化人才不是以他们英语有多流利,他们的护照拥有多少国家的海关盖章。上大MBA相信国际化一流的人才有两个新的核心能力,这包括了“Think Global, Act Local ”的能力;这是指有能力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认识世界;有能力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也能帮助外国企业走进来。另外,一流国际化人才必须拥有让世界愿意来学习与合作的商业思想、技术或文化,并能兼容来自不同世界、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来共同合作。因此,国际化人才除了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以外,更需要具有独特的沟通、思维、判断、创新、融合等做人与做事的能力。

新闻晨报:能否介绍一些上大MBA学生能享受到的国际资源?另外,您们提出了ECO Compact,这是什么?

SHU MBA徐璐副主任:在国际资源上,我们创造一个“360度的国际交流平台”。如果学生没有时间机会参加我们可以把我们送到国外学习,体验的机会,他们可以与我们每年几十位来自欧美为主的学生交流共同学习,或者为他们的Buddy。如果他们有一到二周时间,我们会邀请学生参加我们自2004年变成为学分课程之一的境外或境外游学。我们一年内也组织3-4次游学,即使我们的学生是在职为主,但是已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参加过一次或多次的游学,更有部分是我们的校友毕业后继续参加。我们的海外游学不同于出差,更不同于旅游。学生必须认真准备,了解当地文化,企业运作,与企业家高校交流,基本会被安排住在外国人的家中。除了游学以外,我们也提供分布在欧洲、美洲、亚洲的多国海外高校交换机会,为期3-6个月,或继续到海外进修的第二学位获得机会,为期一年。例如曾在世界大学排名中高达67位,拥有8个诺贝尔奖得主,500多年历史的Uppsala大学便提供我们MBA学生获得第二学位的机会。

上大MBA强调“1/3跟学校学,1/3跟企业学,1/3跟国际本土学”;因此与企业和国际社会的融合,是我们办学的特色。我们把“教育Education”,“社会社区Community”,“企业组织Organizations”的紧密结合,称为ECO Compact;他们的结合是要共同追求一个梦想,便是在我们的校园平台上为一起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我们称这种模式为“ECO Compact@Talent Vision Campus”。

新闻晨报:校友工作是MBA教育的核心之一,上大MBA如何做?

SHU MBA徐璐副主任:我们把在读学生看成制造改变的合作伙伴,我们把校友看成为教育,为社会“发展贡献的合作伙伴。因此,我们从来不把学生、校友看成客户。基于这个思想,我们的校友工作有一个自创的”三贡献“战略。感恩的校友们如果想回报母校,请先把他们学习过的MBA知识如何应用在个人与工作上,回来做个分享,这是“知识的贡献”。施比受更有福,这个贡献其实是给校友成为“知智人才”;知识转移智慧分享的锻炼,也是校友“终身学习”的方式的一种。

“第二贡献”是“贡献机会”。我们推动校友为在读的MBA学生,上大的本科生、研究生,贡献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与信念,更有部分成为他们的“Commun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社会企业负担”的Mentor——导师。

“第三贡献”是在第一与第二贡献都没有办法提供下校友可以考虑“贡献经济资源”;但这个贡献或捐献,我们更希望是给予有需要的上大本科生、研究生或回报社会;让校友实现社会责任。在这个“三贡献”的计划推出只有短短一年,已有一百多位已毕业校友做出贡献。

新闻晨报:上大MBA的师资听说也更具实力,能否分享一下?

SHU MBA徐璐副主任:上大MBA教育的师资由“海外合作高校的海外教授,上大的教授,企业高层”组合而成,也是一种ECO模式的体现,更是Global Local的组合模式。但我们要强调的是,我们不是传统地根据教授的强项来设计课程结构。我们相信上大MBA教育的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能力,是实现我们与学生共同的理念,也是市场和社会期望的能力。因此,我们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能力模式来设计出我们的课程结构,然后尽力去找最合适的老师去教学。当然,如果一个学校老师的强项与社会的期望是结合的,我们的模式与传统的模式是没有差别的。

虽然我们用一种新的模式去找老师,这不代表我们老师实力不强。例如,我们经济学的老师有来自剑桥大学的博士,财务学有来自Wharton的博士,会计来自厦门大学的博士。我们商业技能的老师70-80%是教授、接近80%拥有著名海外高校的博士学位、接近70%拥有10多年的企业管理或咨询的经验。更特别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实现我们期望的全面发展学习方法,他们认真地实践“SHUMBA商业技能课程的五维教学方法”,包括清楚的课程学习目标,高度互动的教学方法,Global Local案例并在,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和解决商业问题,学以致用的内容。

新闻晨报:您如何看未来的挑战?

SHU MBA徐璐副主任:我们未来的主要挑战是到底有多少学生甚至校友,能实现我们和他们的梦想,多少能真正获得核心能力的改变。毕竟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没有一个学校有这个能力说所有学生一进来便得到这个改变那个改变,我们能做的是提供这个改变需要的资源、条件与环境。真正的改变必须要学生与校友付出努力与坚持。因此,重视教育的质量与严格学习规范,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自豪的坚持,更是不少学生一直要求的期望。我们的挑战是要找到合适与认同我们的学生,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她们现在或未来个人发展的MBA项目。8年来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好的教育建设的道路应该是很漫长的,不可以急功近利;我们的学生、员工、老师,还有我们的校友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校友们别把毕业看为成功的到来,别把毕业看成学习的结束;他们要“终身学习”,要时刻考虑继续回来参加我们终身免费开放给他们的讲座、活动、交流机会。

新闻晨报:我们非常希望上大能找到合适的MBA学生,更希望学生能找到合适她们的上大MBA。那么今年的招生政策如何?

SHU MBA徐璐副主任:自2004年以来,我们的招生政策的思想没有改变过,便是让以上说的“合适学生、合适项目”的大方向。因此,只要您能通过国家东部分数线,我们便一视同仁地与他们交流,给与平等的复试的机会。考核主要是集中在他们对我们的了解,和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两者中是否结合一致。统考分数的高低不成为我们通过复试的考虑。对于能通过我们预审复试的学生,我们在指定时间内必定将名额给与保留,而上大虽然今年第一志愿的人数翻倍增长,我们还是有足够名额接受好的调剂生。

相关新闻:

标签:理念 特色 关键条件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