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明堂铁笔隶书:对传统隶书的继承创新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脱胎于汉碑却又独树一帜的铁笔隶书无不彰显张明堂在书法创作实践上的真知灼见。(中国传媒大学 王晓雅)(完)  张明堂书法作品笔浮梅蕊文以载道博通上下雅集古今海纳百川宁静致远岳阳楼记

张明堂简介

张明堂,男,1962年生,山东平度人。198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教育书协会员。中国传媒大学书法指导教授,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中国区名誉主席

一堂课,三两钟头,不足千语,张明堂用他独到的创作与见解,带我领悟了关于隶书的另一个瑰丽非常的侧面,更用他的学识与修为让我对书法内在所氤氲的精气神有了更深层的连通。

脱胎于汉碑却又独树一帜的铁笔隶书无不彰显张明堂在书法创作实践上的真知灼见。风格独特却不怪异,反而极具庄重典雅的庙堂之美,用笔千钧力透纸背,不同于《曹全碑》的飘逸秀丽,铁笔隶书呈现遒劲刚健,豪霸雄迈的艺术风格。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浅谈张明堂书法的艺术魅力。

创新从来不是天马行空一一对传统隶书的探索与革新

任何一门艺术的变革都绝不是来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它附丽于对历史深入的探究与传承。张明堂对于隶书的革新正是基于他对隶变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先生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纠正了很多对于隶书认知的误区,将隶书从僵化的八分书中解放出来。隶书始于春秋,发展到东汉时期达到鼎盛,后人也称汉隶为八分书,但也正是八A分书的高度规范成了隶书的桎梏。然而实际上汉碑隶书只是隶书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研究隶书必须视野开阔,放眼于整个隶书的大系统才能探索隶变的真谛,领悟隶书的内涵。正是基于此,张明堂先生从汉碑隶书入手,通过临摹和比较各种汉碑,把握隶书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规律后,又博涉简牍、帛书和篆书等书法,引篆以及行草入隶,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颇有清代大家郑谷口的神韵。传统汉隶横向取势,左右开张,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呈现出典雅、华美、庄重.整饬的美,但同时也因形式的固定而日益僵化,由此隶书自汉代之后并无太大发展。张明堂大胆摒弃传统隶书的所谓蚕头雁尾和宽扁结构的表象形式,改曲为直,同时将帛书的质朴和简淡,草书的潇洒与跌宕,篆书的结构与力道灌注其中,追求隶书书法内在的气质和神韵,强调隶书的庙堂之美,体现隶书的高贵和典雅;其次,引篆以及行草入隶,表现隶书的灵变和飘逸;再次,章法上借鉴国画和篆刻艺术的构图特点和形式,开拓隶书艺术发展的新领域。

我自小学习书法,也曾练习隶书两年,以《曹全碑》为临摹范本,但日复一日的练习并没有太大进步,自认为老师说的口诀已经句句铭刻在心,写出来的字形似神却差得甚远,殊不知困住我的就是这一条条曾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口诀。先生的一番话让我多年的困惑得以开解,大有醍醐灌顶之感。隶变的核心在“变”,变通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书法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一味地临摹也出不了大家。古话中早有“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箴言,张明堂在传统隶书的基础上,提取出其中最核心的精粹,融入自己的创见与革新,赋予了这门古老书体新的生命力,并且我相信,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将一直推动着隶书的艺术实践向前发展。

庙堂之美,独具一格——铁笔隶书的艺术实践

张明堂的铁笔隶书别具一格,自成一派,让人过目不忘。他将自己对于传统隶书的探索与领悟与书法创作的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各个方面锐意创新。他所追求的不是简单的下里巴人的热闹,而是阳春白雪的典雅和高山流水的悠远。

铁笔隶书的笔划线条全然不同于汉碑隶书的舒展飘逸,而是如钢似刀,力透千钧,有一种洞穿金石的力量,看起来让人豪气顿生。摒弃八分书中的蚕头燕尾改曲为直,改滞重为轻灵,笔画作为书法中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已经赋予了铁笔隶书独树一帜的资本。当然,这里的摒弃并不是完全消失,张明堂先生一直秉承着的理念是不用则已,要用就大胆的用,打破常规的用。但创新之外也有继承。传统汉隶中便有“蚕无二头”“燕不双飞”的说法,为了避免重复,张明堂格外突出主笔的功能,敢于夸张,而不拘泥于笔划间的均衡,主笔写好了,这个字也就成功了一半。与此同时,汲取小篆,八分书等庄重典雅的特点,铁笔隶书在结构上继承着传统隶书行端表正,规矩大方的风格,体现了张明堂对隶书的庙堂之美的追求。

 

不同字体间的搭配本是极难协调的,而张明堂将古文字,特别是小篆以及甲骨文与金石文字的形体构成巧妙地融入到创作当中而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倒多了几分灵动,几分共鸣,字与文义,与意境也贴合得更为紧密了铁笔隶书在章法布局上借鉴了篆刻与国画的手法,独辟蹊径,如篆似画,严谨独到,生出一种“会当凌绝顶”的气概,正如横轴“厚德载物”图2,字字庄重严谨,我们仿佛透过它看到一位正襟端坐的老者,透着智慧与关照。笔划的粗细、墨的浓淡的相互照应构成了章法上动与静,虚与实的相映成趣,“致远”(图1)二字浓淡粗细的配合仿佛真的把我们带到一个高妙悠远的意境中。传统隶书字与字之间距离大,而行与行之间则没有距离,而铁书则完全突破了这一禁锢,不拘泥于形式,而根据内容与材质对字的排列加以精心设计,字与字之间相互照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如意“(图2)二字,上下错落有致二字的组合本最易显松散,先生巧妙地将”如“字的主笔擞向左,“意”字主笔捺向右,两者形成一个向心的凝聚力,呈现出紧凑而叉不失活泼的布局。

(图1) 致远

(图2)如意

心游万仞尽显笔端——个人的参透与领悟

书法的审美价值有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美,二是意境美。艺术美在形,可视,如工整典雅的《曹全碑》,意境美在意,会心,如泰山之巅上的“二虫”石刻,如若不是涵养深厚,心境空灵的人又怎能领悟到这般的风月无边?从形体美升华到意境美,关键在于作者的学识与境界。“凝烟悟道洒墨参禅”寥寥八字,笔划轻灵,字字却透出张明堂的澄明心境。长期以来,先生致力于书法教育与研究,潜心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卧云听泉” “枕流漱石”“清虚淡泊”(如图3)这一幅幅字也无不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也正是这份纯粹与投入才赋予了他作品中那份不矫揉、不造作,浑然天成的美感;东坡先生曾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如果没有对于文化的参透与领悟,书法永远只是简单的文字符号的拼凑,而无法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反之,由于书法的构成要素非常简单,仅仅是通过汉字笔画的组合与字与字之间的安排,从而严生视觉的美感与流动的气韵,只有如先生这般学养深厚,心境澄明的人,才能做到胸中万壑尽显笔端,大千万象尽入字内。

(图3)清虚淡泊

相关新闻:

标签:隶书 张明堂 铁笔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