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教师独守深山执教36年 无一村童辍学
2015年04月16日 09:35
来源:羊城晚报
4月的深山浓雾重重,在拖着残疾的左腿行走6公里后,61岁的陈超新第一次以访客身份回到了自己执教36年的新龙小学威武冲分校。从1979年回村执教,到2014年退休,这位身高只有1.5米,体重不足百斤的残
4月的深山浓雾重重,在拖着残疾的左腿行走6公里后,61岁的陈超新第一次以访客身份回到了自己执教36年的新龙小学威武冲分校。从1979年回村执教,到2014年退休,这位身高只有1.5米,体重不足百斤的残疾教师在深山独自守护了村小近36年。36年里,他一人身兼数职,送出了1000多名学有所成的村里娃,先后获得了“高州模范教师”、“全国模范教师”、“2014广东好人”、“2015中国好人榜候选人”等荣誉。
拖着病腿走村募捐建校舍
1979年,成绩优秀的陈超新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担任威武冲分校的民办教师。“其实,我当初的理想并不是当老师,而是要做一名行千里路的记者, 但身有残疾只能中途放弃。”陈超新所说的残疾是指初中时左腿患骨髓炎后而落下的行动不便。不过,即使放弃了需不断奔波的记者梦,在深山育人的陈超新每天要在6公里的崎岖山道上来回,奔波早已远超千里。
“这里条件太艰苦,没有教师愿意来。”地处高州古丁、大坡、平山三镇交汇深山处的威武冲分校,要为7个自然村的儿童提供教学服务,但学校简陋得让人难以接受。“说是学校,其实就是几间摇摇欲坠的泥砖瓦房,连厕所都没有,更谈不上教学设备了。”为了改变校舍环境,陈超新什么都是一肩挑——瓦面破烂,自己修整;课桌坏了,自己修补;床板欠缺,自己刨锯;没有厕所,自己搭建;没有教学工具,自己从深山中取材……
1996年,陈超新发起了重建校舍的倡议。没有打印机,他用复写纸写了一百多份建校倡议书,拖着残疾的左腿走村入户发动集资捐助。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在陈超新的大力推动下,一层有两个教室、一间厕所的学校终于建成使用。“不用再为孩子们的安全担惊受怕了!”望着自至今仍完好无缺的教室,陈超新坦言这是他这辈子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箩筐扁担挑教科书作业本
作为威武冲分校唯一的老师,从教36年的陈超新一直身兼“老师”、“辅导员”、“校长”、“保姆”等数个职位。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也未曾缺过一节课。
事实上,威武冲分校离总校有6公里泥路,每到开学,“校长”身份的陈超新就要用箩筐扁担到校本部挑回学生所需的教科书和作业本。几十斤重担对于四肢健全的男子汉来说还算简单,但对于陈超新而言却是举步维艰。大山深处的天气说变就变,一年初秋,陈超新挑书到半路时不仅被突来的滂沱大雨淋透了衣服, 学生的书本也脏到无法再用。“没办法,只好先晒三天,然后将就着用。”
退休前一年,由于没有教师愿意入村执教,年近六旬的陈超新只能继续去总校搬运学生的书本字簿。不过,他在搭乘摩托返校途中不慎被车后的排气管烫伤右脚板,至今尚未痊愈。陈超新说,与以前相比,如今走路更艰难了。“腿只要稍微用力,伤口就还会隐隐作痛。”
威武冲分校的孩子并不多,在校生最多时也只有45人,所以学校只能实行复式教学,多则3个班,少则2个班。为了让孩子们上好课,多科全能老师陈超新只能采取“一休、二读、三讲”(一年级自修,2年级读书,三年级上课)的教学方式,即使是这样,他一天的工作时间也在15个小时以上。“哪怕生病了, 也不能请假休息,不然赶不上总校进度。”
“陈老师虽然严格,但并不严厉,他上课和下课完全是两个样子。”学生陈珍玲虽早已为人父母,但一谈起启蒙老师还是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要去爬山玩,老师不但不罚,还会跟着我们一起去;我们好奇1000米到底有多长,老师就直接带着我们去山路上测量……”
创新教学深山走出大学生
为了让山里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陈超新一边教书一边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除了先后购置200多种教育书籍充电外,他还自学获得了大专文凭。为了使学生便于区别和记忆汉语拼音字母,陈超新从执教起便把声、韵母编成歌诀,将500多个构字能力较强的基本字编成40首《三字歌》、将同偏旁的字词编成百首部件字歌……
陈超新说,任何教学方式都要遵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我从来不会强迫孩子们去学习,他们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散养方式下,36年来,陈超新1000多名山里娃走出大山深造,其中有40多人考上了大学。2011年,古丁镇考入高州中学的学生达到30人,其中5人来自威武冲分校。
家徒四壁却资助村娃上学
陈超新的家在山坳下,一间不到40平米的破旧泥瓦房在鳞次栉比的复式洋房中显得格外亮眼。屋内虽然家什俱全,但都已成为别人眼中的”废品“;一台早已没有外壳的风扇更是间歇式地给布满污渍的陈年蚊帐送出清凉的问候。陈超新说,由于屋内通风效果差,他只能用风扇来清除异味,然而在这种环境生活的他还在不断资助村里娃上学。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只要我有能力,我绝不会让他们受苦。”威武冲村是个贫困村,有村民经常因交不起学杂费让孩子辍学,为了让学龄儿童都能入校读书,本就家徒四壁的陈超新还悄悄地帮孩子们交学费。但陈超新从来不愿向外人透露生活过得有多苦涩。“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读书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出路。” 陈超新说,虽然学校生源不多,但执教36年来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无一人辍学。
村小撤并村娃求学成心病
2014年,随着农村生源的减少,当地政府将威武冲教学点撤并至总校,陈超新坚守了36年的学校因此也成了历史。“走的时候,什么都留着。”在陈超新原有的办公室内,与各年级学生的合照、各时期考卷与学杂费票据、上世纪80年代制作的教学工具、毕业生赠送的墙照和学生写的各式检讨书都一一钉在墙上。陈超新说,虽然东西早就没用了,但就是舍不得扔。“我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起码能睹物思人。”
对于教学点的撤并,陈超新在理解之余也坦言“对不住”村里娃。“自从学校撤并后,孩子们就得去6公里以外的总校求学,每天来回都要好几个小时, 太心疼了。”陈超新说,威武冲分校的成立初衷就是为了减轻山上7个自然村村娃的上学负担;如今学校撤并,学生的上学负担未减反增,陈超新心里也像上了一层霜。
在听闻学校要撤并时,陈超新曾多次向上级部门申请留住学校,但都失败。如今,坚守了36年的学校也已成为历史,陈超新希望孩子们的上学路不要太艰辛。“如果能有校车接孩子上学就好了,或许只有这样,我心里的惦念才会少几分。”
好人心愿
带没出过大山的老伴游北京
三尺讲坛执教36年,如今退休的陈超新只想与老伴坐飞机去北京看看。“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辈子我一直在书本里给孩子描述,却从来没机会实地感受过。”陈超新说,自己由于腿疾本就不能出远门,也就不曾念想过,不过一想到从来没出过大山的妻子,他的心就揪得慌。“这一世,她跟着我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连去北京的愿望都满足不了她。”
据悉,当初陈超新妻子想要去北京看长城与故宫,扔不下村小的陈超新只能劝妻子再等等。“后来索性说等到儿子赚钱了再让他们带着一起去玩,可到现在也没盼到。”陈超新的语调充满了内疚。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