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央视批高校“伤人”的助学金:贫穷不是罪过


来源:央视网

为了认定贫困生的资格,沈阳大学某学院就让贫困学生当众演讲,并且接受,并且接受投票。要根据贫困生的档案里面,表现出来他的这个情况,要评定学生是否是真的贫困,评定了之后根据他的家庭情况来进行档次的划分的。

解说:

虽然该系主任说不强迫征文,但是对于申请助学金的学生来说,不写的话还是担心丧失资格。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小李:

这些征文写得还是挺积极的,还是挺好的。个人觉得其实没必要,因为毕竟想写就写,怎么能有规定每个人必须要写,每个人写的不一定是自己,有的真实,有可能会写其他的。

解说:

小李说,征文展现自家的贫困他还是觉得不好意思,我们了解到“助学、筑梦,造人”主题征文活动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开展了几届,评选出的优秀文章都要公开,很多征文中都不把作者对自家困境的细节展示。吴主任进一步解释说,该校的助学金评选征文只是辅助条件,他们还是有程序的。

吴主任:

要根据贫困生的档案里面,表现出来他的这个情况,要评定学生是否是真的贫困,评定了之后根据他的家庭情况来进行档次的划分的。

解说:

这位学院负责人还透露了一个信息,助学金的评选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国家规定的名额是20%,而他们学院有1500人,现在接到的助学金申请书就有700、800份,占到了一半。按照通知明天是交征文的最后期限,截至今天下午,他们已经收到了100多份征文。

董倩:

同学们的疑问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我申请一个助学金还要写篇征文?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全体?尽管两个学校都在纷纷的作出解释,比如前一个学校说了,我这个讲演是一个内部情况的说明,那么第二个学校也说,我这个征文并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坦率的说,两个学校这样的一种方式都是让助学金从一种叫做单纯的基本权利,变成了一个揭伤疤的竞争,也许有人会说,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方式不好,也许有的学生认为这样一种方式就是来激励自己面对困难的一种选择,那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是在中国青年报,它在2006年时候的一篇文章就有这样的一种描述。你看演讲前一夜,许多贫困生辗转难眠。一位贫困生说,想到父母为供我读书放下尊严,到处借钱的凄凉,我这点面子算什么。第二天演讲完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说感觉轻松多了。其中一位还说,我现在是大学生了,心态应该成熟,应该坦然面对困难,并且自己去克服。那么主任、教授说,当他们走上讲台,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是他们克服自卑,正视困难,迈出的第一步。尽管报道中在描述学生说,这是战争自己自卑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个槛还是要迈的,为什么非要迈这个槛呢?接下来我们来连线一下一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员的副院长熊丙奇,熊院长您曾经做过关于贫困大学生的这种调研,您感觉来自贫寒家庭的这些大学生,到了学校之后,愿意被贴上贫困生这样的一种标签吗?

21世纪教育研究员副院长熊丙奇:

应该这样讲,虽然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反对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但是研究发现,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是反对这种做法的,而且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这个贫困家庭的学生,他的内向、自卑、还有比较敏感的情况是更加严重一些,因此我们帮困的时候不是帮困部分的学生,而是要注意所有的贫困学生。如果我们帮困的过程中伤害到了贫困学生,然后导致他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他没有迈过这个槛,反而出现了更严重问题的话,那实际上就把一个有爱心的行为变成是适得其反了,本身来讲这个贫困确实是一个学生的隐私,那如果说我们把它揭开了,这也是造成了学生的尊严的伤害。

董倩:

另外,熊院长请您简短的给我们说一下,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比如说刚才短片里也呈现了1500名学生的一个学院,有一半的学生都申请了助学金的申请书,那真正要区分开谁真正需要帮助的话,可能就是需要一种把隐私给交露出去的一种方式,您认同吗?

熊丙奇:

当然这种事情是不认同的,应该讲教育部和财政部曾经发过有关的文件,要求学校组织贫困生的评议活动,主导公平、公正,但实际上这个要求私下学校是可以采取既保护学生隐私,又做到公平的一个做法。一方面可以提起这个评议活动,但是我是在小范围内的,然后有关评议的过程是不向外公开的,但是内部是透明的,比如说老师、学生来共同参与评议这是一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需要学校做大量的很细致的工作,比如说去调查,他当时读书的中学的情况,然后再去了解他家庭的信息,这个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董倩:

好的,其实刚才熊院长也在说,其实在大学这样充满智慧的空间里面,是也办法想出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去解决,又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这种办法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解说:

同学你好,发现你上个月餐饮消费较少,不知是否有经济困难,如有困难,可电话、短信或邮件我,若无困难也请回复一下,以便下月不再重复问询。这是今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一名女生收到的,由校方发出的短信。原来这个女生因为节食减肥,5月份饭卡消费较少,没想到学校竟然注意到了这个电话,并发送系统短信询问情况,感动之余女生将短信发在了自己的微博上,短短一个周末微博就被转发了5000多次,众多网友留言赞许,有些正在上大学的大学生,甚至圈出自己母校,希望能予以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王志:

学生在学校里的餐饮消费,主要是通过校园卡进行的,能够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存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助于学校及时伸出援手。

解说:

短信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自主开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系统,这个系统会对全校本科生,周一到周四的中餐和晚餐消费值进行统计,一旦出现过低消费,系统就会预警,学校进而就向学生发出询问短信,了解情况后针对性采取资助措施。从去年9月启动至今,已经有20多名学生接受了资助。

电话采访

华东师范大学受助学生:

刚开始没看后面那些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诈骗短信,后来看到勤助那些就感觉很惊讶,后来通过邮箱回复他们,后来就通知我去拿钱。

解说:

通过一套系统了解学生是否需要帮忙,所有数据、名单都不会对外公布,只用作勤工助学,而且反馈都是一对一,不会泄漏学生个人隐私,那些家庭贫困的学子应该欢迎这样静悄悄的帮助。

王志:

这个数据只有我们负责资助工作的个别老师,管理这个信息系统的老师,能够看到这个数据,其他的人是无法看到的。

华东师范大学受助学生A:

我跟我们班同学问的时候,他们说没收到,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其他学生啥都不知道,完全是老师在私底下跟我聊的,所以隐私方面也不担心。

解说:

对此不少人感叹,学校对于数据的挖掘应用,让冰冷的数据有了人性美,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小感动。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挺人性化的,考虑挺周到的。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A:

确实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温暖。

解说:

从被动评审到主动服务,一个困难生预警系统很好的保护了寒门学子的自尊心和隐私。据了解,目前华师大正在开发综合预警和学习预警系统,以更好的将数据用于人文关怀。

董倩:

好,我们继续联系熊丙奇院长,熊院长因为时间很短暂,还有一分钟左右,请您简短的告诉我们,您看完这个华东师大的例子以后,您觉得要是推广它的话,推广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熊丙奇:

我觉得就是要铸造帮困的人文化,一定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困,要从我们有形的帮困,变成无形的帮困,从公益的帮困变为有爱心的帮困。

董倩:

好,非常感谢熊院长,熊院长刚才说到了一句话,就是当提供帮助给这些贫困孩子的时候,要提供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这非常重要。因为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这些大学生来说,他们既不想去失去自己那颗敏感的自尊心,同时他们也真的是需要那几千块钱的助学的金额。那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能够想出更聪明,更智慧的方式,去让他们两者都满足,让他们更有尊严的去接受帮助,而不见得非像我们今天节目中所展示的那样,一定要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二选呢?好,这就是今天的节目。欢迎您的收看,再见。

相关新闻:

标签:助学金 综合预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