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学生被指普遍缺软技能20几岁不会微笑握手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过去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现在要将之纠正为学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生交学费是来买服务的;说起麦可思多年对大学教育的专业咨询与评估,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表示,“自己受益匪浅”。

大学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过去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现在要将之纠正为学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生交学费是来买服务的;过去的招生宣传说要让学生成长、成才,现在学校为学生服务,则要加上一条——成人

2012年,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杨晨在20多个省区市考察大学汽车专业的教学规模、专业结构时,发现不少大学的汽车专业都是近几年在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开设的。他问校长们为什么要办这个专业,得到的回答是“能招上生来我就办”。这样的回答令他无语。

更令杨晨感到不解的情况发生在他参与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他发现,上述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自身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很不成熟,很难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先后来竞聘的五六百名毕业生,居然都写不出一份像样的会议纪要来。而这样的大学在招生宣传中往往称本校的“就业状况良好”。

“在中国,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迷失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说,因为这些大学与外界是隔绝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技能训练、不会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考、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对于诸如此类“软技能”的缺乏,有的雇主甚至抱怨:“连微笑、握手,我还要教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

大四的小王同学就读于某大学文理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从大三开始,他的求职受挫无数,他参加过公务员考试以及在地市一级电视台、中国人寿、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的笔试,但他统统充当了陪衬,偶有被准许实习,可所受到的“伤害”更让他难以忍受,一次次希望又伴随着一次次失望,周而复始,使“心很凉”的他已经不再想进入什么媒体了,他表示:“梦想之于我太奢侈了,我根本没有资格来谈。”

其实,只要对那些“能招上生来我就办”的专业有稍微的了解,就会知晓其办学质量根本难以保证,所谓的特色就是毫无特色,这些专业不清楚自己的优劣所在,多是盲目照搬一本院校的发展模式,学生走进校门时就已注定成为盲目扩招的牺牲品。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这类大学的毕业生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根本没有核心竞争力,不会独立思考,更不具有创新技能。

“红牌”专业缘何存活至今

教育数据咨询与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解读说,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在经济景气指数波动中有滞后跟随效应。以2011年为例,中国GDP增速下降至9.2%,连带社会总需求减少,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速也显著下降。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季”,正是这次经济波动的结果。

根据麦可思最新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持续三年被出示“红牌”的那些就业率一路走低、毕业生薪资一路走低的专业,何以能“披红”存活至今,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名头响,比如深受家长追捧的国际商务、商业英语、法学等;二是这些专业办学门槛低,既无需理工专业那样要有实验室才能办,又无需专业师资,到头来必然导致大量毫无质量可言的大学生充斥人才市场。

可是,对本校一些专业被亮红牌却无动于衷的大学仍以数百所计。这些大学执意以招生为导向,而非以就业为导向,只要能完成招生任务,200分的考生也要,而在培养的诸多环节能走过场就走过场,如此做法只会使大学生越来越深地陷入“毕业迷失”。王伯庆认为,在他们接受培养的全过程中,所在大学如果积极努力,就完全可以遏制他们在正在下行的就业数量与质量中迷失,让他们重拾梦想、重树信心。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切实“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机制,纠正其中不利于人的成长的部分,把人的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发挥好大学教书育人的服务功能,拷问着大学的社会责任,更检验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

办学主线放在哪里

今年6月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与北京10所大学上千名学生代表交流时介绍,未来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每年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

在“最难就业季”还要持续5年的预判中,大学毕业生如何冲出就业重围、实现人生价值?这个问题迫切需要大学正视当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如何把那些以高考分数一二百分进入高职就读的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重树信心、有合格技能的从业者,考验着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经贵宝介绍,江苏高职新增专业中的70%,都是围绕六大新兴产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贴得紧,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都很高。同时,在探索高职人才培养路径方面,已开始实施多元录取模式,对于从事艰苦行业的优秀青年、复转军人、中职对口生、高考生分别采取注册入学、技能高考;对于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则采取分类分层的个性化培养,以确保他们将来就业时能各就其位。

说起麦可思多年对大学教育的专业咨询与评估,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表示,“自己受益匪浅”。天津职大有30多个专业,2009年,麦可思指出其所有专业共同的问题,是学生表达能力差。为增强学生们的这项基本能力,学校面向所有年级专门开设了口语表达课程,同时建议社团在开展活动中提供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一年过去,该校学生求职时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明显顺畅起来。

从此开始,董刚开始反思“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何提高服务能力”。他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明确了学校的服务性,过去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现在要将之纠正为学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学生交学费是来买服务的;过去的招生宣传说要让学生成长、成才,现在学校为学生服务,则要加上一条——成人。学校招进的学生都到了18岁,但欠缺养成教育的不少;他们都被视作高考的“失败者”,又都有着家庭经济条件不足的共性,要实现对这些学生的服务有效性无疑有很大难度。

天津职大每年招生近4000人,其中,高等数学一次考试不及格的有400人。以往,高数教学结束,正式考试不及格的还可以参加补考和实习后的兜底考,这三次考试都不及格的每年都有100多人。董刚说,对这些学生,以往要么放水,要么不发毕业证。现在,学校成立了考试中心,像高数、电工学、电力基础等一些量大面广的课,每年开考多次。不及格的学生什么时候准备好了就到考试中心报名,然后经过适当的辅导再参加考试。

在英语教学方面,许多学生来自农村,英语基本是零起点。以往的办法是把他们分成A、B、C几个班,按等级,循环滚动地教。董刚说,学校借鉴了雅思、托福的做法,大约每月考一次。学校公共课的老师都是英语八级毕业,但很多专业词汇并不一定会,学校要求每个老师都要结合课程内容讲英语,甚至对社团活动,学校也建议设计一些用英语对话的内容。学校的服务效率就这样通过一个个细节在提高。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招聘会上,尽管主办者对入驻企业设置了职业技能选手的底薪,参赛选手仍受到众多企业热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规划教育处副处长李科评论道,获奖选手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加上经过大赛的历练,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企业要实现结构调整正需要这样的一线技能人才,企业对这类人才无不感到“久旱逢甘霖”。

据“没觉得今年就业有多难”的宁波市就业局公共服务就业科科长陈发泉介绍,宁波发达的制造业,在调整升级中,对蓝领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今年来宁波求职的大学生,同比至少增加了1000人。其中,职校生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最容易和企业的需求相配。宁波技师学院学生处处长王冲说:“我们2014届的毕业生被上海大众预定了182人。”(周大平)

相关新闻:

标签:学校 跟随效应 大学就业指导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