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农民工随迁子女:如何适应社会解读影响因素


来源:光明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与此同时,紧跟进城务工人员而来的、另一规模巨大的群体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与此同时,紧跟进城务工人员而来的、另一规模巨大的群体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他们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来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在融入新生活环境的过程中,面临学习、人际、环境、心理等方面一系列的困难、困惑与挑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日益凸显,这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并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紧密相关。有统计数据显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出现问题的检出率较一般人群要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冷漠等方面。

影响随迁子女适应社会的因素

家庭因素家庭在随迁子女社会适应中的作用在于父母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规范和准则传授给孩子并纠正其行为。这一方面可以分为父母态度、家庭气氛和家庭居住条件三部分。

教育因素随迁子女进入当地学校,获得社会规范、道德价值观以及知识、技能等教育,他们在教师、同学、学校纪律等影响下,学习如何进一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群体同伴因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所处群体中的氛围和要求等,都会使其意识到自身在群体中的责任和义务,群体的评价也会诱发孩子的自我意识,这些都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这可以分为交友范围、交友意愿、对自己同伴关系的认识三部分。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及文化中所包含的社会态度,能决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对于周围事物的判断和选择,能影响他们的行为及行为效率。这可分为对当前社会环境的认同、社会适应情况、对城市居民的态度等方面。

随迁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带来的影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其中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将会给其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且城市本身存在的交通拥挤、住房紧缺、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等问题,可能使他们对城市产生怀疑、失望、厌恶甚至敌视等极端心态和行为,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不仅仅是指城市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多少,而是农村人口是否很好地适应了社会,是否真正融入了城市生活。如果只是数量意义上的城市化,而原来的农民并未真正转变为市民,这种城市化进程是畸形的。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注重提高城市化主体人的综合素质,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长期重视和最终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如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出现问题,对他们的个人生活必将产生不良影响。根据陈建文、黄希庭教授提出的社会适应性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情况分为心理优势感、心理能量、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四方面。这折射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身上,如果这些孩子心理有阴影,必将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其内在心理也将显现到外在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上,并且对家庭氛围、同伴关系、社会环境认知等产生不良影响。

提高随迁子女社会适应性的措施

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其补充和延伸。应创造条件鼓励进城务工人员积极主动帮助子女增强社会适应性,以包容和耐心的态度对待随迁子女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注意通过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同时,家庭氛围的融洽也会影响随迁子女对环境变迁的感知,从而激发心理层面的积极因素来面对问题。

巩固学校教育基石学校作为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过渡场所,无疑是提升随迁子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应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专门的课程设置,增加适当的心理辅导,针对随迁子女现状对课程难度进行科学调整,从而提高随迁子女对学校的融合度和亲和感。教师应多和随迁子女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认识成绩差距产生的原因,为他们制定特定的个人学习计划。

加强群体同伴交流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倾诉,减少孤单和寂寞感,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可以互相帮助和扶持。因此可从同伴入手,扩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交友群体,增加交友数量,使其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更快地融入社会。建议学校多开展集体活动,鼓励、吸引随迁子女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逐步融入城市的学校生活。

增加社会援助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否认同所处环境的文化,对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有着重要意义。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讲,可以充分调动各类公共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到帮助随迁子女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实践中来。在政府层面,应制定有利于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生活和学习的各项配套政策,简化手续,拓宽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各种渠道,逐步实行和城市儿童相同的教育政策,实现教育公平;在社会层面,可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发挥各种社会公益机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对随迁子女社会融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社会融入辅导服务。(李茜王安立刘振庭)

相关新闻:

标签:随迁 子女 社会适应性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