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钱钟书66封书信首次曝光:论人论事明心见性


来源:新华网

钱钟书66封书信首次曝光 6月22日,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在北京举行包括钱钟书、杨绛、钱瑗书信及手稿等共计110件作品专场拍卖会,其中66封钱钟书书信首次曝光。这些书信都是钱钟书写给香港《

钱钟书66封书信首次曝光

6月22日,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在北京举行包括钱钟书、杨绛、钱瑗书信及手稿等共计110件作品专场拍卖会,其中66封钱钟书书信首次曝光。这些书信都是钱钟书写给香港《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李国强的。

  【书信摘录】

谈杨绛《干校六记》是否由《广角镜》出版:“山妇是否肯献丑,则看兄之威力是否远及,弟无‘夫权’可行使,奈何!”

谈一次稿件投寄遗漏:“几如唐伯虎题咏之‘半截美人’,今幸得保腰领,金躯无损,免入‘伤残人协会’……世路常迁歧,人事多枝节,兄与弟皆见惯,付之一笑而已。”

谈外界对他的热捧:“海外对我的过奖已起一些反作用。我素性孤寂,不好吹擂(故访问、录音以至比利时国家电视台记者拍电视,都婉言谢绝)。兄知我而亦爱我,必能鉴原。国内对《围城》再版,引起热浪,许多大学中文系教师都要写文章称道,凡上门或来信找到我的,我一概不鼓励、不帮助,并劝他们不要动笔。物极必反,誉过招毁,‘到地狱的道路是好意铺筑成的’,我四十年文学生涯于此深有体验。”

挥洒臧否字里行间见真情

钱钟书66封书信首次曝光

“国内对《围城》再版,引起热浪……物极必反,誉过招毁,‘到地狱的道路是好意铺筑成的’,我四十年文学生涯于此深有体验。”

6月22日,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在北京举行包括钱钟书、杨绛、钱瑗书信及手稿等共计110件作品专场拍卖会。包括60件钱钟书毛笔书信,6封钢笔书信,12封杨绛钢笔书信以及6封钱瑗钢笔书信。其中66封钱钟书致李国强书信首次曝光。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钱钟书研究专家谢泳称,这次发现是钱钟书研究近几十年来的重大发现,随着新的史料的发现,必将掀起新一轮研究热潮。

  从工作关系升至至亲密友

钱钟书的这些书信都是与香港《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李国强的书信往来。从书信内容中看,钱家与李国强相识于1979年,直到钱钟书去世,两家都保持着互相支持与帮助。

信件内容围绕《也是集》出版展开。钱钟书对李国强从“国强先生”称呼到“国强我兄”相谓,可见两人关系的递进。不仅商议出版事宜,还有代购西书、帮忙照顾远在海外的钱瑗等,钱李也逐渐从工作关系上升到至亲密友。

“与兄并坐一像,借光不少,甚惬意,接电话状,愁眉苦脸,赖学求饶之态,望而可揣,足供笑料。”钱钟书自嘲之余不乏幽默搞笑,从一侧面透露出这位伟大文人的生活情趣,同时也体现了钱钟书与李国强之间亲密无间的表达。

钱钟书66封书信首次曝光

  幽默俏皮犹如《围城》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龚明德指出,虽是私人信件,但基本集中体现了钱钟书的行文风格。这些书信的文字都带有钱氏“独此一家”风格的文言文书写,语言风趣、幽默、俏皮,就像带刺的玫瑰,也显示了他广博的知识,正如《围城》一样。对一些做官者说诳,他在信中妙讽:“两事如鸡生蛋蛋生鸡,盖做官必说诳而说诳亦导致做官。”

1982年3月8日杨绛《干校六记》由《广角镜》出版。书信中的语言也更加幽默:“山妇是否肯献丑,则看兄之威力是否远及,弟无‘夫权’可行使,奈何!”

一次稿件投寄遗漏,他戏言:“几如唐伯虎题咏之‘半截美人’,今幸得保腰领,金躯无损,免入‘伤残人协会’……世路常迁歧,人事多枝节,兄与弟皆见惯,付之一笑而已。”

  外界的热捧冷静处之

外界对他的热捧,他以冷静旁观心态处之,“海外对我的过奖已起一些反作用。我素性孤寂,不好吹擂(故访问、录音以至比利时国家电视台记者拍电视,都婉言谢绝)。兄知我而亦爱我,必能鉴原。国内对《围城》再版,引起热浪,许多大学中文系教师都要写文章称道,凡上门或来信找到我的,我一概不鼓励、不帮助,并劝他们不要动笔。物极必反,誉过招毁,‘到地狱的道路是好意铺筑成的’,我四十年文学生涯于此深有体验。”

当法国想给他发奖的时候,他的心态是:“中法二十年建交纪念,法方忽欲授弟‘荣誉’弟已坚却,费唇舌笔墨。庸人并不自扰,而人扰之,奈何!”别人邀请他参加活动,他则“老懒不堪,又畏见名流,遂谢却未去。”

对于批评,他倒是幽默应之,“示剪报为之失笑,前已有美国友人寄示碧妮署名之文,谓弟(钱大儒)病榻上以《也是集》稿托兄出版。此篇殆其继响。此等文章皆可使弟消灾减病,胜于吹捧,一笑。”

  饱含时代信息研究价值重大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殷华杰感叹,钱先生治学的严谨,即便是私人信件,也没有一个错别字,没有一处语病。书法研究者贺宏亮介绍,这批书法信札大多采用文言文、八行笺。八行笺是指古代的一种信纸,以竖排的八列为一整张,每页信纸都是八列,从右向左书写。密密麻麻,是钱钟书的书法写作特点。既不是周正的楷体,也不是飘逸的行书,更像是带有行书和花楷体的结合。他的文字就像梅花一样,含苞盛放,疏密有致。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钱钟书研究专家谢泳认为,这批信件除了少量应酬性的往来,绝大多数都有时代信息在里面,有重要研究价值。“钱钟书的研究在当代学界相对沉寂,因为钱先生的学问太博大,中国古代和西方的学问都好,我们现在的研究者只能望其项背,很难深入进去。另外,和钱钟书相关的史料发掘不多,很多也是冷饭重炒。”

他认为,这些书信对于了解当年钱钟书在改革开放初期与海外友人的交往,以及钱钟书80年代的生活情况颇有意义。同时让人感兴趣的可能是钱钟书发自内心对同时代其他作家和学者的评价和判断。“对沈从文的评价,对茅盾、对同时代的学者他都有自己的看法。”(记者罗皓菱)

相关新闻:

标签:钱钟书 书信 人论事明心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