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海淀成立大中小学联合体: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来源:新华网

近日,海淀区首个“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正式成立,从而实现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尤其是课程建设的纵向衔接,以及校内与校外教育,区际、校际和师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 不同

近日,海淀区首个“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正式成立,从而实现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尤其是课程建设的纵向衔接,以及校内与校外教育,区际、校际和师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

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缺乏衔接

日前,理工大学附中召开“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成立暨2011级理工实验班科研成果展示大会”。理工附中校长、数学特级教师陆云泉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树立系统培养的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教育有机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作为基层教育单位,是构成国家教育体系的细胞组织,实施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

理工大学附中课程处副主任袁聪表示,针对学校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低一级学段课程内容拓展不足,高一级学段的课程内容简单地“下放”,各学段课程内容衔接不利,课程内容的广度和难度的突变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和能力的持续发展,不足以满足学生个体在培养内容深度、广度、进度方面的个性发展需要等,理工大学附中提出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综合考虑、规划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系统设计、设置课程,即实行一体化课程建设,从而促进育人模式的变革。陆云泉校长表示,“在基础教育阶段,探索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协作体”实现纵向衔接

理工大学附中成立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解决目前不同学段课程内容及形式缺乏衔接的问题。“北京理工附中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实现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纵向衔接;校内与校外教育,区际、校际和师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

陆云泉校长透露,在促进大学与中学衔接方面,理工附中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创办“理工实验班”,开发大学与中学过渡课程、《大学先修课程》、《课题研究课程》,并参加“翱翔计划”、“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强有力的导师团和师资队伍。此外,学生们还有机会参观大学实验室,并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大学教授、院士也能来校开展讲座,与学生亲切交谈。

理工大学附中作为一所完全中学,在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实现了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共享。学校各社团同时吸纳初、高中学生,不同学段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共同学习,共享资源,共同成长。

此外,理工附中还与中关村三小、海淀实验小学、首师大附小等部分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探索中小学课程衔接。陆云泉校长透露,结合学校的科技优势,支持北京理工大学附小开展“机器人特色项目”。另外理工附中组织初中老师到部分小学听课,小学六年级学生到理工附中体验。在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成立大会上,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作为协作体中的小学代表也谈了自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想法,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下的合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做努力。

构建小、中、高一体化课程体系

陆云泉校长表示,成立“人才培养协作体”以后,将进一步构建统一培养目标引领下的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形成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有效衔接的学科课程。同时,变革育人模式,打通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跨学段资源整合,构建综合型资源平台,建立小、中、高协作育人的机制。

促进小、中、高一体化课程建设,按照课程类别,寻找小学和初中,初中和高中培养内容的衔接点,找到交叉点和复合点,构建过渡性课程以及系列课程。整合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并且形成小学初中衔接课程,初高中衔接课程,人格养成系列课程,系列活动类课程等,构建小、中、高一体化课程体系。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需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系统培养。陆云泉校长表示,“我们希望基于曾经的经验,以一体化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育人模式变革,进一步推进跨学段联动育人这项工作,为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

标签:课程 小学 海淀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