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把高招“向农村倾斜”看成平权运动开端
2013年05月17日 12:43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付小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部署和要求,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适度增加特困地区定向招生名额、扩大向贫困生倾斜性招生的覆盖面,针对的是当前急剧加速的高校城乡生源比例失调的问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部署和要求,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具体而言,今年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去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万名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招生区域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属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同时,配合其他现有或改进性方式,多措并举,着力让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
作为教育问题里最为重要的一环,教育公平一直受到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行业、领域差距拉大,社会公平诉求愈发强烈。被视为社会公平调节器的教育公平,始终处于公平话题的中心,承载了不同阶层的期盼和寄许。
适度增加特困地区定向招生名额、扩大向贫困生倾斜性招生的覆盖面,针对的是当前急剧加速的高校城乡生源比例失调的问题。此前一些调查表明,该问题在重点高校尤为突出。可以说,本次政策决定与之有着极强的对应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缓解现有问题。
客观地看,于教育公平问题而言,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只是其中的一个较小分支。一些人或许认为,相对于考卷未统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校本地录取比例过高、异地高考等问题,仅仅加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录取比例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可能正是公平内部的复杂因素,让改革者选择从小口径切入,为未来的其他探索和尝试先行试水。轻易否定其意义,不但是对政策进步性的刻意忽视,也无助于后续改革的推进。
对特定群体招收比例的倾斜性政策,在国际上不是没有先例,最为有名的是美国的平权运动,要求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政府招标时,应当照顾少数种族和女性,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结果是,黑人学生录入高校比例的提升。很多年来,这一政策一直处在争议之中,不少人觉得,它实质上造成了一种对白人、男性的“反向歧视”,违背了绝对的分配公平。
相较之下,中国近年逐步推进的倾斜性政策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民意反弹。一方面,它与现有政策适用范围的有限性有关;另一方面,目前直接增加贫困生招收名额的方式,并没有与其他学生的录取口径同轨,不存在挤占机会的问题。然而,在教育公平问题上,观点的激烈争议并非不存在。
拿异地高考来说,调整现有政策在本地学生看来是不公平,不调整政策又剥夺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平等考试机会,地方政策迟迟不跟进,正是在两种公平间的举棋不定。由此可见,公平问题之所以复杂,在于资源、利益分配必然产生跷跷板效应,总会触及到一方的敏感神经。没有一项政策,可以保证绝对的公平。改革者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清晰把握社会公平的基本方向,不让改革反而成为社会进一步失衡的推手。
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妨看作中国“平权运动”的一个开端,也标志着推进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相关政策的持续跟进,围绕教育公平问题的争议会越来越多。明确公平问题的阶段性任务,不动摇地逐步推进改革因此至关重要。(付小为)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