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毛笔的起源发展以及收藏价值


来源:艺术品鉴

这是宋代文豪苏轼酒后作书《试笔》(一题《自笑》)诗。我国最有名的笔是出自浙江的湖州和河南的太仓毛笔以及河北的侯店毛笔。迄今为止,我国拍卖场上最贵的一支毛笔是北京古天一拍卖公司2010年秋拍拍出的——象牙透雕葡萄松鼠毛笔。

原标题:毛笔的起源发展以及收藏价值

子石如琢玉,远烟真削。

入我病风手,玄云凄凄。

是中有何好,而我喜欲迷。

既似蜡屐阮,又如锻柳嵇。

醉笔得天全,宛宛天投霓。

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这是宋代文豪苏轼酒后作书《试笔》(一题《自笑》)诗。

在苏轼看来,书法只不过是一种技能而已。自己对书法的爱好如同阮籍喜蜡屐、稽康好锻炼一样,本身并不是什么大事,而书法活动的真正意义则在于伴我安然处世,全我天然性情。关于书法艺术的讨论不是本文的主旨,苏轼诗中所提到的“中书君”,即毛笔,才是本文关注的对象。这一雅称出自于唐韩愈所作的《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

诗云“笔有凌云意纵横”,古代文人时时借笔抒发感慨。因此,毛笔的雅称,数不胜数。

毫、毫素。西晋文学家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唐代学者李善注:“毫,笔也,书谦曰素。”故亦作“毫素”。

玉管。隋朝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银管。元代袁桷《薛涛笺》:“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

管城子。唐代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恬(蒙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笔为蒙恬所造,故称管城子。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

中国的毛笔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代表了一种书写文化。当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时,中国的毛笔却至今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毛笔的起源

《史记》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博物志》里也说,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蒙恬为发明毛笔的史祖几乎成了定论。

随着考古学的深入发展,曾奉为“定论”的一些事实、观念被颠覆。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1954年,考古学家在长沙左公山十五号战国中期楚墓中发现了完好的毛笔,被称为“长沙笔”。该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书写工具,有铜削、竹片、小竹筒。竹片相当于后世的纸,铜削用来刮削竹片,小竹筒应是用来存放墨、颜料等物。而令人欣喜的是这支保存完好的毛笔,因为这是汉以前的毛笔就此在世人面前揭开面纱。这支笔出土时套在一枝小竹管内,笔管长18.5厘米,口径0.4厘米,笔毛长2.5厘米。它选用的是上好的兔箭毫,笔毛包扎在笔杆外围,以麻丝缠紧,外面再涂漆粘牢。笔杆系竹制,裹以麻丝,髹以漆汁,笔锋尖挺,是抄写竹木简牍的良好工具。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毛笔实物。所以《文房四宝与印刷术》里提及此,将之它称为“最早的毛笔”。

先秦文献中用笔的记载屡见不鲜。秦笔较之战国笔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改良,即笔头镂成腔状纳入笔毫。它的优点是笔头可以保持浑圆的状态,更利于吸墨和书写,且更具稳定性。这种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说是制笔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见王羲之《笔经》)。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

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杜倩]

标签:毛笔 侯店 吸墨性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