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黄三角自然保护区为黑嘴鸥量身打造繁殖地


来源:凤凰网山东

当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一路东流,注入渤海,在河海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成陆,形成共和国最年轻的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横跨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两

当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一路东流,注入渤海,在河海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成陆,形成共和国最年轻的湿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横跨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两条鸟类迁徙,是其迁徙路线上候鸟重要的迁徙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有鸟类36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二级51种。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独特,赋予了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保护的重要价值,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共和国最年轻的湿地,候鸟迁徙的国际机场”。

5月份以来,自然保护区又迎来大批来此繁衍生息的珍贵客人—黑嘴鸥。我们在自然保护区内惊喜地发现,大群黑嘴鸥已在此繁衍生息,产卵孵化,育雏后代。这是自2013年黑嘴鸥首次利用自然保护区打造的新繁殖地以来,连续第二年光顾“新家”,繁殖种群数量已逾3000只。

黑嘴鸥对繁殖地选择极为苛刻,是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被称为“湿地的精灵”。据国际鸟盟报告,黑嘴鸥繁殖主要在江苏盐城、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双台子等中国东部沿海自然保护区内,越冬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华南地区及韩国、日本等地区,全球数量为7100至9600只。随着经济开发活动发展,特别是滩涂围垦、繁殖地破坏、人为活动干扰等因素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面临下降风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黑嘴鸥在黄河三角洲的生存曾一度面临严峻考验。上世纪九十处代,在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曾有大面积适宜黑嘴鸥繁殖的环境,繁殖种群的数量达到800至1450只。近几年,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由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湿地滩涂围垦、渔业养殖开发等人为活动严重破坏了黑嘴鸥的繁殖环境,致使黑嘴鸥繁殖地大面积丧失,繁殖种群数量锐减。同时,自然保护区内由于气候异常、黄河水文变化等因素影响,黑嘴鸥繁殖地环境不稳定,种群数量年度波动变化很大。经我们长期跟踪监测发现,黑嘴鸥对繁殖环境有特殊要求,主要集中在长有稀疏芦苇或翅碱蓬的潮间带区域筑巢繁殖。由于繁殖环境特殊,进入繁殖期后,夏季降雨和海水潮汐经常淹没其繁殖区,导致大量的雏鸟被淹、孵卵受损,黑嘴鸥的繁殖成功率极底。

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保护黑嘴鸥繁殖家园,为其提供安全稳定的繁殖环境,自2010年开始,自然保护区根据黑嘴鸥的繁殖需求,量身为其打造新的繁殖之家。一是筑造“繁衍之家”。在对繁殖生境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划定3200亩潮间带作为核心保护区域,通过建设围堤、隔坝,实施封闭式管理及分区域管理,为其孵育后代提供场所,筑造“繁衍之家”;二是打造“舒适之家”。通过建设引水渠、连通闸、引水闸、排水闸等措施,在黑嘴鸥进入产卵孵化期后,通过水位有效调控,避免水深淹没巢区,同时又满足繁殖时对水深的需求,为其提供“舒适之家”;三是建设“安全之家”。对繁殖区实施特别管理,建设封闭大门6处,严格禁止人为活动及出入。同时,在繁殖区周围架设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视频监实时监控人为活动,跟踪监测黑嘴鸥繁殖行为,及时高效地排除干扰黑嘴鸥繁殖的一切活动,最大程度为其繁殖营造“安全之家”。

鸟类总是眷恋那些有爱心的人们,我们的爱心赢得“湿地精灵”的丰厚回报。自2010年黑嘴鸥新繁殖区建设实施,至2013年,新繁殖区内便首次迎来了2300只客人在此筑巢营家。2014年,来此繁殖的黑嘴鸥种群数量已逾3000只,成为黑嘴鸥越来越眷恋的家园。自然保护区开展黑嘴鸥繁殖保护取得的成就引起科研部门的广泛关注,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相关科研机构相继派出专家在此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监测工作,共商长效保护机制,研究持续稳定的保护策略,为共同打造黑嘴鸥繁殖之家群策群力,共谋良计。

天道酬勤,当我们以百分的努力保护生态、保护鸟类,它们也以百分的回报反馈人类。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生态优美、人鸟和谐的家园。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德风]

标签:三角自然保护区 黑嘴鸥量身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