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可辛:买《大江大海1949》改编权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陈可辛最初拍《中国合伙人》,并不是想拍一个企业或者兄弟情,而是觉得这个题材刚好可以承载这30年的变化。陈可辛差一点就来不了“中国梦”了,他一直在发烧,后来他的决定是:只要出入境检疫能通过,就一定来。

原标题:陈可辛:惦八十年代买《大江大海1949》改编权

资料图

陈可辛最初拍《中国合伙人》,并不是想拍一个企业或者兄弟情,而是觉得这个题材刚好可以承载这30年的变化。 (蒋彬/图)

电影导演陈可辛说他不久前做了一个梦,梦里回到1980年代,见到那时候的同学朋友。他逐个给他们讲什么是手机、智能手机,什么是电脑和互联网。有一些朋友让他在梦里不知怎样开口,因为从“未来”回去的陈可辛知道,这个朋友已经去世,那对甜蜜的小恋人结了婚生了孩子又离了婚。

“很多事情你永远想不到,但是到最后这些线索永远会走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命运。”陈可辛在南方周末“中国梦”演讲台上说。

陈可辛差一点就来不了“中国梦”了,他一直在发烧,后来他的决定是:只要出入境检疫能通过,就一定来。

因为这是南方周末创刊30年的“中国梦”特别版,也是他进入电影圈30年。

“北上”的最初,他就想拍1980年代,拍改革开放后的故事。直觉告诉他,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肯定最有故事。筹备《中国合伙人》时,他向多名内地民营企业家了解当年往事,包括王石。聊出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在《中国合伙人》那个电影里确实是放不下,”陈可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真正拍到1980年代,我觉得会比1990年代更有趣。”

阿灿、表叔、自由行

南方周末: 1980年代是个很吸引人的题材,你有多具体的想法?

陈可辛: 其实十几年来一直都想拍,有点像《公民凯恩》,就是更宏大的那种。但是我觉得审批会很难过,因为那里面的很多东西,很多问题都很难讲的。就算过审,可能也过得不好看。后来就想到可能拍IT行业,也许没有那么多禁忌,也没有那么多阴暗面。但是找不到好的题材,才碰上新东方。

南方周末: 你对内地1980年代的兴趣是怎么来的呢?

陈可辛: 一个社会突然的改变,肯定是最多故事的。每个社会突然的改变,都是有最多可拍性的。

南方周末: 1983年你从美国回到香港,那时候香港对内地的看法是什么样?

陈可辛: 以前我们是不需要带身份证出门的。1980年开始,警察随时在街上看你的身份证。其实从1949年之后,香港的人口暴增,基本上都是内地来的。我妈妈也是华侨,也是北京的,1950年代来香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人游泳过来。所以香港本来没分什么是内地人,什么是香港人。

1980年代的时候,确实太多人了,然后开始管理,要拿身份证。那个时候电视剧里有些形象叫“阿灿”,“灿”是在广东用得很多的名字,其实以前我们叫“阿灿”,指的是南方来的内地人。到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有北方人了,有些是官二代,也开始有了“表叔”这个词。都是内地来的,但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文化、阶层,什么都不一样。到现在,就是“自由行”。

南方周末: 你什么时候第一次来到内地?

陈可辛: 1993年,我其实已经来得很晚了,以前连深圳、广州都没去过。曾志伟当时常常来,他说来看看吧,这里变化很大。我刚刚做导演,拍完第二部戏《风尘三侠》。我想看看我喜欢的故事类型,有没有机会在内地发生。

我先飞到了哈尔滨。然后跟曾志伟去了北京、上海。三个地方待了十来天。当时还找岸西写了一个剧本,写得非常好。当然现在来看,已经完全过时了。是说一个香港人去内地,要找一个老婆结婚。他是一个中产阶级,就觉得爱情是浪漫的,婚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婚姻是应该看基因的。所以去北方,去找最好的基因,要结婚。结果就是有一段爱情故事。还有一段是老年人,美国华侨,回去碰到年轻时候的故事。就是这两对,结果没拍成。

南方周末: 你拍《甜蜜蜜》,是讲两个内地人到香港去打工,他们的相遇。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写了这两个人物?

陈可辛: 之前写那个既然拍不成,我想就算我拍个香港片,有没有可能跟内地拉上一点关系。因为我一向都知道最终的事业目的地,肯定是内地,华语电影肯定是内地的。我以前跟很多朋友都讲过。我后来去美国,或者做泛亚洲电影,都是为了避免在不对的时候回来拍戏。

因为当时听了很多很乱的(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方式,也听了很多不能理解的审批的问题。也有以讹传讹的,传出来觉得非常荒谬。所以就觉得不想拿着那个热情,一进来就给打垮了。应该保留热情,在对的时间才回来。我也不拍古装片。当时回来最早的一批,像徐克他们,拍古装片都需要地方,需要景,需要人。这些都是我的电影不需要的,所以我没有他们那么急迫。

别选你明知不行的题材

南方周末: 你说为了拍《中国合伙人》,还跟王石聊了很多次,都聊什么呢?

陈可辛: 给他看剧本,看他觉得有没有不靠谱的地方。其实最后得到的并没有直接用在那部电影。更重要的是跟他聊一些1980年代的事情。我还是不甘心,还是想早晚要拍1980年代。

我听很多他创业时候的事,包括万科的开始,包括很多资本市场的概念。一个两袖清风的CEO,公司股份他都不要,哪有那么清高的?那么他讲,在1980年代国营企业私有化的时候,给管理阶层股份,大家不敢要的,怕担责任。要是能有一天把这些东西拉出来一个故事拍,就非常有趣。

南方周末: 你在内地拍成的第一部戏是《如果·爱》,之前有过别的尝试吗?

陈可辛: 其实更早有一部戏,审批过不了,到今天都过不了,一直等待。哈金的《等待》。剧本是芦苇写第一稿,张艾嘉写第二稿。我在2000年已经做过很多的资料,还花了不少钱建了组,结果审批不过,所以没拍。

我看了很多书,还去东北到处看,因为故事发生在东北。《等待》是从1960年代讲到1980年代初。男主角的身份是军人。

南方周末: 这么多年来,电影作为一种言论、表达,你觉得它的影响力,它的开放度,有没有什么变化?

陈可辛: 我一向都是这样说,你拍商业电影,其实第一个审查的就是投资方。内地有特殊的制度跟情况,我们也不能一下子把这个制度改变,我还是愿意把审查机构看成一个顾问,而不是一个对手。老实讲投资方也是一样,到最后其实说了算的还是票房。投资方也是看票房,他就觉得好莱坞电影难道不也是非黑即白吗,其实这跟主旋律是很像的。

小心还是得小心,但到现在为止,我不觉得它太过妨碍我的创作。我的电影政治的基因不多。当然除了《等待》,我还买了《大江大海1949》,却根本连剧本都没写。《等待》是我完全不知道原来那个叫麻烦,到《大江大海1949》时,我是任性地买了,因为我喜欢书,也跟龙应台聊得很好。但我没启动,我知道启动也没用。我还是跟我的同行说,别选一些你明知道不行的题材,在里面去剪,那出来不如不拍。我不拍《大江大海》,我还可以拍其他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薇]

标签:陈可辛 1983年 改编权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