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东营黄河驿站 多项援助感受“家”的温暖


来源:黄河口晚刊

驿站,古意为中途休憩之所。黄河驿站就这样应运而生,在为这部分人员提供多项暂时性援助的同时,也为他们找到了“家”的温暖。人民监督员黄秀芹说道,作为一种工作创新模式,黄河驿站是一家充满关爱的帮教基地。

原标题:记者探访我市首个无羁押必要性人员帮教基地黄河驿站

 来自“中途之家”的温暖

驿站,古意为中途休憩之所。在我市河口区也有这样一所“驿站”,专门致力于为一些在河口当地无固定住所、无经济来源并处于“待审”阶段的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就业、技能等培训和生活教育。因处于黄河口,取名为黄河驿站。作为过渡式寄宿式生活和教育培训基地,这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尚属首例。黄河驿站运作效果如何?哪些人员符合入驻条件?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探访。

资料图

“无家可归”者的家

2月28日上午,入驻人员周乐(化名)正在驿站法律咨询室看书学习。周乐今年18岁,是滨州沾化县人,17岁时因参与团伙敲诈勒索案而被提起公诉,目前正在等待法院开庭审理。因周乐为滨州市人,没有固定住所和经济来源,在河口区检察院工作人员的建议下,2013年10月16日,周乐自愿来到了黄河驿站,在这里吃住,并且在驿站合作企业的一家车间里从事电气焊工作。“在这里不仅有免费的住所,还能学到技能,对以后的生活很有帮助。”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运行以来,黄河驿站已经接收了69名类似周乐这样的特殊人员,所有入驻人员在离开驿站后,不仅均无重新犯罪,而且有些人还利用一技之长顺利融入社会,找到满意工作。其中一位入驻人员史某在驿站学习期间,不仅成为志愿者组织成员,而且回到住所地后成为一家汽车贸易公司的优秀汽车销售员,并成为了一名义工,自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这里可以说成为了部分“无家可归”者最主要的集散地。

多项援助感受“家”的温暖

作为我市首家为无羁押必要性人员所建立的帮教基地,黄河驿站的建立是河口区人民检察院创新性工作机制的有效探索和尝试,主要致力于为无羁押必要性人员,即一些取保候审人员、监视居住人员、附条件不起诉人员及纳入社区矫正人员(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提供法律咨询、就业、技能等生活和劳动教育。

河口区检察院工作人员介绍,羁押必要性审查处于刑事诉讼的中间环节,在诉讼进程中,一些被变更强制措施或释放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会因为后续监管不力,很容易造成脱逃或是再犯罪,影响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社区服刑人员在回归社会过程中,部分人员面临着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等问题,他们在心理、情感、社会适应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障碍,这些问题为他们顺利实现再社会化带来严重阻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回归社会面临的各种困难,凸显出建立一个过渡性安置基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黄河驿站就这样应运而生,在为这部分人员提供多项暂时性援助的同时,也为他们找到了“家”的温暖。而入驻人员在案件诉讼结束或生活居住稳定后,即可出站顺利进入社会。

争取为更多人提供援助

在探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自今年以来,已有32人先后入驻,黄河驿站为他们提供免费住宿和暂时性劳动岗位,并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与心理咨询及职业技能培训。

为更好地对在站人员进行监督管理,驿站在强制措施执行办公室和社区矫正办公室安装刑事执行监督平台,为驿站人员配备具有跟踪定位和轨迹显示功能的智能手表,若驿站人员离开规定区域,系统会自动向平台报警。“这种手表只是单纯地对人员起到管理作用,在有特殊的案情需要时才会查看其行动轨迹,不会对犯罪嫌疑人造成任何影响。”

在一次座谈会上,来自河口区不同行业的人民监督员们也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人民监督员黄秀芹说道,作为一种工作创新模式,黄河驿站是一家充满关爱的帮教基地。多样化的援助和管理方式,无论从生活还是从情感上,都让涉罪人员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社会的关爱和宽容。 “作为首个无羁押必要性人员帮教基地,这种模式在国内并不常见,黄河驿站将继续探索创新,争取为更多人提供援助。”河口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宋景义说道。 (记者李长莲)

 

相关新闻:

标签:驿站 羁押 刑事执行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