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青岛海洋高峰论坛闭幕 助力蓝色跨越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为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推进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发展路径。吴立新认为,“透明海洋”就是通过构建海洋立体观测系统,支撑海洋过程与机理研究,进一步预测未来海洋变化,形成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和变化“透明”的海洋。

原标题:青岛海洋高峰论坛闭幕 凝聚智慧助力蓝色跨越

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16日电(缪俊逸 庞黎黎)2014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15日-16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1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等500余人围绕“领航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前景与未来之路”“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媒体与海洋战略”和“蓄势调整振兴航运”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达成很多具有前瞻性的新观点、新共识。为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推进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发展路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引发关注

近年来,中国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日益重视。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去年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次论坛的一大主题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围绕这一国家战略,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分别从海陆统筹、合作开发、布局走向、权益博弈等不同角度发表观点,引发热烈探讨。

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海洋这一人类共同的福祉为纽带,通过发展多元的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他还发出倡议,各国应该加强海洋经济合作、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发展海上公共服务、推动海洋人文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以此进一步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专家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东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

海洋经济学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贵斌表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经济深度开放的重大战略。他建议,以开放视野、创新思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利用中国与沿线国家已有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强化有影响力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

不仅如此,新华社副社长慎海雄还阐述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媒体应承担责任的意义,他表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经略海洋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增强责任担当和大局意识,积极主动发挥好宣传报道、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撑作用。

“新华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联合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在这次论坛上发布了《新华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14)》,对17个沿海城市的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应更加注重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助力海洋经济发展。据了解,指数报告评测的城市包括沿海的广州、湛江、舟山、烟台、威海、天津、上海、大连、盐城、漳州、青岛、厦门、杭州、福州、海口、深圳、宁波17个城市。

据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周文龙介绍,新华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主要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应用和创新环境四个维度表征一个城市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二级指标是基于功能属性对一级指标的具体展开,考虑了真实性与全面性,同时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各层次之间通过指标加权后逐级合成。

“新华海洋科技创新指数的编制借鉴了国内外关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评价等理论方法,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战略工具。”周文龙说。

报告分析显示,青岛、上海、广州尽管在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方面居于前列,但在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应用及创新环境方面均存在“非均衡”特征。周文龙说,目前,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仍面临海洋科技的诸多瓶颈,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之发达国家仍存在显著的差距。

报告指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应更加注重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海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科学构建和高技术领域的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建议未来海洋科技创新在注重城市单体创新资源集聚的同时,加强产学研用及区域维度上的系统性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价值链条的整体性,通过新华海洋科技创新指数的对标,更具针对性地弥补单体城市海洋科技创新的局限。

海洋“新概念”走进视野

当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在当天的论坛上讲述“中国蓝碳计划”这个话题时,瞬间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力。“简单解释,为了应对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危害,我们需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大家可能熟知的‘绿碳’,就是指通过光合作用去除并储存在自然生态系统里的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部分,增加‘绿碳’是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已知,地球45%的‘绿碳’储存在陆地生态系统,另外55%储存在海洋,这部分碳也被称为‘蓝碳’。”焦念志说。

他介绍,无论是碳通量还是碳储量,海洋都是最大的,但目前对其了解和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他建议,针对我国近海研究总体落后的现实,应该通过打造“中国蓝碳计划”推动海洋科研发展,进而作为科技创新力驱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海洋战略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安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海洋安全和海洋信息开发格外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吴立新探讨的“透明海洋”概念,就是立足观测、监测于一体的海洋信息收集网络。

吴立新认为,“透明海洋”就是通过构建海洋立体观测系统,支撑海洋过程与机理研究,进一步预测未来海洋变化,形成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和变化“透明”的海洋。

推进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在文化层面也颇值得关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兴勇探讨的“海商文化”话题,同样成为与会人员普遍关注的一个“新概念”。

韩兴勇介绍说,“海商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诚实的信用基础、和谐的包容思想和较高的道德操守。他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让海商先行,特别是民间的海商更可以通过大小的多样贸易往来,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同时,此举也能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到各个国家和地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丽娟]

标签:海洋科技 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经济发展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