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卓元:当前经济改革重点是政府改革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的价格改革推进到当前一步,很多领域要付的成本就是用钱来‘买’机制。张卓元:应当说,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到推行股份制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再到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中国已经找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价格改革与通胀间的关系?如今的影子银行和热钱等,在以往要么不存在,要么影响甚微,和以往比,我们管理通胀的思路应有何转变?

张卓元:相对于低生活水平来说,要理顺价格,必然会抬升价格。因此,价格改革带来的涨价对通胀会有影响,但政府可以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的方式减少影响。

价格改革与通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根据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估算,若物价上涨超过两位数,其主要是受货币发行因素影响;若物价上涨在百分之五六以下,则更可能受理顺价格关系的因素影响,且这一影响对物价上涨的贡献大概在3%左右。当然,现在情况较之以往有了很多变化,有兴趣者不妨去做一下类似的研究。

管理通胀的新思路事实上已经体现,那就是调控决策部门不能光看金融业表内业务,也要看表外业务。可能更能说明情况的指标是社会融资总量,而非新增贷款额。

中国证券报:以前你曾主张6%左右通胀率和9%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是一个较好的结合点,现在呢?

张卓元:那已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环境已发生数个方面变化:一是中国经济整体块头大了,批一两个项目对经济拉动根本不起效果,过去改革的红利、人口的红利很多,而且过去可以低成本扩张、环境污染,现在都不现实了;二是过去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能源价格都很低,商品出口很大程度是低价倾销的结果,现在也都不可能了。

现在来看,3%左右的物价上涨率、7%左右的经济增速可以接受,也有望维持一段时间,因为现在我们还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当然,未来随着经济发展体量的增大,经济增速难免下滑,此时3%的通胀率就稍显偏高了。

 

资源品价改是突破口 应更加注重节约导向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价格改革的现实意义,其突破口在哪里?

张卓元:必须看到,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和服务价格绝大部分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与此同时,一些生产要素和重要商品特别是资源性商品的价格仍受政府管制,而且长期以来价格偏低。水价低、能源价格低、资金价格低、污染环境不付费等,实际上鼓励粗放扩张,使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这也说明,深化价格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中,深化价格改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以往看,虽然从理论上原则上认识到理顺价格关系最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一碰到一些具体困难,或牵涉到局部利益受损时,又常常把理顺价格关系放在一边,满足于保障眼前的短期效益。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2005年、2006年CPI较低时没有及时调整那些严重偏低的资源产品价格,丧失了难得的机遇。事实上,这只是把矛盾往后移甚至积重难返。

目前,从价格改革的几大领域看,要素价格改革正在推进,比如利率市场化,又比如95%的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都已放开,这些领域的改革基本顺利,因此,价格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资源品价格改革,这甚至比要素价格改革还迫切、还重要。

中国证券报:说到能源,你对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方案是否满意?

张卓元:节约能源,价格杠杆是最有效的办法。根据世行专家量化估算,价格因素对能源节约的贡献度可以达到55%。包括水、电、气在内的一些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品价格,利用价格杠杆达到节约资源的效果最好,但在使用价格工具时要慎重。

用阶梯计价的办法保基本,必须拿捏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体现资源稀缺性之间的一个“度”。例如,将水价提高至六到七元每吨,然后给困难群众发放专项补贴,这个办法可能比较有效,但会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从节约资源角度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我认为,价格政策应根据国情而更多地倾向鼓励节约,这也有望成为改革的方向。

对于天然气,一个基本现实是我国的消费约30%靠进口,且进口依存度还将逐渐提高。目前进口天然气价格大概是3.5元/立方米,根据阶梯气价计价,第一档是2.28元/立方,第二档是1.2倍,第三档是1.5倍,第三档才接近进口价格。应当说,这个档次拉得并不够,这对节约能源不利。我认为,第二、三档差距可以再大些,第三档完全是高消费,可以超过3.5元/立方米,以后应该这么改。

中国证券报:价格改革逐步推进,难以绕开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如何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

张卓元:价格是否与国际市场挂钩要根据依存度来决定。依存度高的,不挂钩也不行;依存度低的,视情况而定。战略性物资和牵连到农民利益的农产品要慎重。比如原油、大豆对外依存度高需要与国际市场挂钩,汽油价格也需要根据一定的机制动态调整。主粮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就不能和国外挂钩,要实行重点保护价。日本就采取了这样的价格保护,自己国内的农产品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很多。

规避价格的非理性波动风险,建设期货市场、让其更好的发挥功能可谓重要一翼。期货市场是价格改革的产物,从国内外经验看,其在挂钩国际市场价格的同时还能帮助本国市场规避风险。中国期货市场正在朝国际化方向迈进,未来有望引入更多的境内外资金参与定价博弈,这有利于发现价格,更好的发挥各种功能。

中国证券报:如何理解价格改革的成本和收益?

张卓元:做任何事情都会涉及到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中国的价格改革推进到当前一步,成本就体现在用钱来“买”机制。比如说,价格机制改革后,副食品价格的补贴需要花钱,这是改革的成本;实施阶梯水价、电价、气价,政府要为此增加补贴,这也是成本。另外,价格要体现资源的稀缺性,部分群众的生活消费也可能有所增加,这同样是成本。着眼长远,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拘泥于这些必须付出的、也是可以承受的代价,只要我们目标中的价格机制得以建立,将来的收益更大。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张卓元 证券报 定价博弈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