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茉楠:打破供给约束是改革关键


来源:中国证券报

张茉楠:打破供给约束是改革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经济周期,由于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问题的叠加,放大了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这就要求创新宏观管理思路,培育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一般而

因此,必须改变“三驾马车”的分析思路框架,而要放眼于长期供给的分析新框架,因为长期供给才是决定一国潜在增长轨迹的关键。从当前“调结构”的政策思路上看,在“出口-投资-消费”之间找平衡,探讨的都是总需求概念,而供给硬约束才是本轮经济回调的最重要因素。

事实上,一味扩张需求不仅不能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反而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和负债式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心在于实行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政策。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再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期间虽然考虑到启动消费需求和结构性调整等新手段的运用,政府支出计划有所调整,但总体上仍然属于需求管理的传统思路。

需求管理带来的经济扩张不仅仅是政府过度干预,也不仅表现货币发行扩张需求,而是更多表现出负债水平升高。目前,除了地方政府以土地为基础的负债表式扩张,导致了政府负债的提高之外,全社会总体债务率都有所提高。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社会的债务率(杠杆率)已经上升40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年期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和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并针对重点需求进行发力。而随着银行信贷规模扩张以及投资加速,经济出现了强劲反弹,但包括政府、居民、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不同部门债务率上升都比较快。IMF数据显示,2005~2012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债务总额由25.8万亿元上升至91.6万亿元,杠杆率由139.3%上升至176.3%,累计上升约37个百分点,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债表扩张性质。

传统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都是通过调节商品或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推动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以达到更高的均衡产出点,但代价是不断推高价格总水平,甚至带来严重的通胀。提高均衡产出也可以移动总供给曲线,但结果却是产品价格水平的降低和要素生产效率的改善。

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建立新的国家治理体系。这就需要我们确立有别于以往的宏观治理框架。从现在看来,过度关注宏观需求,不仅加剧了经济波动,带来资源错配的风险,也影响了生产要素效率的发挥。

因此,从“放松政府管制,优化制度供给,提高要素效率”三大目标着眼,应重视微观主体的税收激励,实施减税以及税制改革,增强微观主体供给能力,鼓励技术创新,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三中全会 约束 茉楠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