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周子勋:经济和金融政策将进一步转向偏紧


来源:证券时报

11月9日,中国已经进入了三中全会时间,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如期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宏观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企稳、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下调的背景下,防范与化解房地产、地方债、产能过剩及通货膨胀的风险,将成为央行的首要任务。

原标题:周子勋:经济和金融政策将进一步转向偏紧

11月9日,中国已经进入了三中全会时间,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如期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13年10月CPI同比上涨3.2%,PPI同比下降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3%,前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1.2%。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经济向好的趋势仍在持续,主要经济增长数据均大有起色。与上期相比,工业生产增长0.1个百分点,投资回落0.1个百分点,消费数据持平,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呈现企稳趋势。价格数据也印证了相同的趋势,随着经济逐步企稳回升,CPI和PPI总体态势向上。

围绕最新的经济数据,有两个问题需要重点考虑。首先,中国经济回暖势头能否持续;其次,未来的政策操作何去何从。

经济回升

但外需尚未根本好转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李克强总理的判断是,经济增长从二季度的7.5%提高到了三季度的7.8%,应该说是经济回升了。CPI有所上涨,9月当月是3.1%,但一至三季度是2.5%,在3.5%左右控制的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前三个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了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04%。三季度工业用电量增长了9.8%,铁路货运量也增长了7.3%,这与经济增长是匹配的。他用“骑自行车”比喻“稳增长”政策:“你要是停着不动,没准儿就会摔下来,所以还要动,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李克强总理的这番讲话透露出,中国经济总体形势向好。而10月PMI等数据表明经济企稳的根基正在不断夯实。国务院领导的表态实际上给今后的宏观政策定了调:中国暂时不需要为经济放缓担心,可以腾出手来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不过,当前中国经济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作为观察全球市场动向的重要窗口,广交会出口成交下滑显示外需尚未根本好转。11月4日闭幕的第11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刘建军披露,本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1946.1亿元人民币(折合316.9亿美元)。相较于今年4月的春季交易会,成交额下滑明显,环比下降达10.9%,与去年同期的秋交会相比,成交小幅下降3%。从地区来看,美国市场开始复苏。在中国出口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金砖国家和东盟中,美国是唯一增长的,较去年同期增幅超11%。值得注意的是,对以往一直是出口增长点的金砖国家的成交则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较去年和今年春季分别超过12%和17%的下滑。出口成交的下滑表明“外需尚未根本好转”。从本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的情况也能反映出外需仍然“较冷”。多年来,广交会一直保持20万以上采购商的水平,今年减少至不足19万人。

产能过剩增加风险

其次,近几年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产能过剩正使中国的产业结构走向畸形。中央对此形势的认识十分清楚,10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表示,我们对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等问题和挑战保持着清醒认识,对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冲击高度关注,正在采取稳妥应对举措,防患于未然。当前,中国治理产能过剩已成高压态势,而中央政府是绝对的推动者。不过,去产能过剩显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由于化解产能过剩必将牵扯到企业关停并转、兼并重组组合等,这必将出现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重大变更事项,这其中就可能涉及大量坏账的产生。在当下的去产能过程中,被要求关闭的工厂可能通过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将更多债务和或有债务转移进来,实际上,即使现有债务也相对已经非常庞大,销售不畅情况要维持经营必然不断推高负债。而在地方政府那里也很无奈,本来就影响了财政收入,又要增加成本去产能作搬迁清理或改造,只会倾向于与企业一道把清理产能过剩的成本加到企业债务里面,银行的风险必然增加。

从价格数据来看,正如美国《华尔街日报》所言,中国通胀上升意味着中国通过信贷渠道刺激经济的效果在下降,中国内需增加的一个迹象,而这是经济恢复平衡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步骤。虽然从国际来看中国通胀似乎对全球经济增长有利,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有利于倒逼中国调结构改革,但是国内仍然需要警惕通胀上升的迹象。因为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物价上涨对普通百姓生活会造成严重影响,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有引发社会问题的风险。

未来货币政策

将向防风险倾斜

事实上,日前央行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已经提出了警示。从央行报告看,防风险的倾向明显。报告在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时称,综合各方面情况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但也必须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新的强劲增长动力尚待形成,经济可能将在较长时期经历一个降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房地产、地方政府性债务等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也明显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消费价格平稳运行的基础还不很稳固,物价对总需求变化比较敏感,要继续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应该注意到,央行在报告中首次提及对房地产和地方债的忧虑,并一如既往地关注物价问题,相信这三项风险已经进入宏观调控的视野范围内。更为可虑的是,央行警示,降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将进行较长时间,这对中国经济的韧性提出了挑战。报告对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的表述也值得关注。央行称,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这些措辞不难让人联想起今年6月的“钱荒”,以及不久前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类似提醒。结合近段时间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的操作看,未来货币政策将向防风险倾斜。在宏观经济企稳、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下调的背景下,防范与化解房地产、地方债、产能过剩及通货膨胀的风险,将成为央行的首要任务。

总之,未来的经济和金融政策将会进一步转向偏紧。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丛丛]

标签:PMI 经济放缓 金融政策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