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雄:综合治理市场流动性问题
2013年07月17日 11:12
来源:中国金融
原标题:魏国雄:综合治理市场流动性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经营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仅使商业银行对市场资金的依赖越来越大,而且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进入6月份以来,
原标题:魏国雄:综合治理市场流动性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经营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仅使商业银行对市场资金的依赖越来越大,而且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进入6月份以来,国内银行间人民币市场表现较为异常,利率大幅上升,市场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一度突破30%,当日加权平均利率和波动幅度均为近十年来所罕见,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尽管目前市场已基本恢复正常,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流动性风波的原因分析
导致近期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因素,既有直接的因素,也有间接的因素;既有金融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因素;既有短期的因素,也有长期累积的因素。从表面看,是技术或季节性等短期因素引发了这次市场流动性波动,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次发生在银行间市场的利率波动,不只是短期因素的叠加,更是短期和中长期各种因素的叠加。所以解决市场流动性问题,先要把各种影响因素搞清楚。
第一,导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直接因素有多个方面。6月初国内人民币市场利率出现大幅上升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5月份仅新增668亿元,明显低于前4个月的月均3774亿元的增量;商业银行为在6月末前达到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要求,动用了1000多亿元人民币来购买外汇;5月末至6月中旬财政集中入库4000多亿元;2012年下半年以来,监管机构先后开展了同业业务、票据业务的检查,对债市的清理整顿,对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等,各种去杠杆化政策陆续推行。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市场资金价格的上升。
此外,6月初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较集中,前10天就投放了9000亿元。随着市场资金趋紧,商业银行还普遍提高了备付率,市场交易意愿下降,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更加关注,信用拆借占比由年初的29%降至8.32%,银行间市场日均交易量较1~5月份减少约1500亿元,进而触发了市场对流动性的恐慌。
第二,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变化及一些问题的累积是市场流动性出现紧张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经营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仅使商业银行对市场资金的依赖越来越大,而且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经营行为有偏差,在贷存比的约束和高利润目标的压力下,杠杆率过高,资金绷得过紧,存在一些流动性风险隐患。如商业银行的存款大起大落,每到月末季末银行间就会出现白热化的存款大战。只要能增加存款,什么招数都可用,不仅花钱买存款,甚至还人为增大同业业务交易量,采取对存交易来做大存款,致使存款在月末季末的几天之内起伏波动犹如过山车,这几乎已成了商业银行存款的常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账面存款总量的时点数字不断增大,实际可用的存款并没有增加多少,但银行则可依据时点的存款额多发放贷款,提高杠杆率。同时,按20%缴存的存款准备金也不断增多,使得市场实际流通的货币量减少。
受到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脱媒等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12年国内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中,只有4家银行的储蓄存款、公司存款比重超过80%,有两家不到60%,相对较稳定的个人存款,有10家银行其占比不到15%;而同业存款在存款总量中的占比则快速上升,16家银行中有7家超过25%,最高的达到34.77%。这种存款结构虽然成本相对较低,但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的敏感性较强,只要稍有变化,就会出现波动,稳定性较差。
存贷利差不断收窄,迫使商业银行把成本较低的短期资金投向高收益的长期运用,期限错配敞口快速增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靠在银行间市场上不断地拆入资金,来应对日益严重的潜在流动性风险。这种资金期限过度错配的做法,在市场资金较宽松时,确实为银行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当市场资金一收紧,资金价格就会快速攀升,不仅资金运作成本上升,严重时还会引发支付困难。
各种理财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代客业务等近年来发展迅速,这类业务的资金大都是通过银行集中流入流出,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新问题,甚至其中有些业务本身就存有很大的期限错配缺口。
第三,从更深层次来讲,流动性紧张是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严重、经济运行效率降低的综合反映。从市场货币流通量来看,国内经济增长的放缓使融资的边际效率大幅减低,单位融资产出的GDP从2008年的4.49元降为今年5月末的1.93元。不少行业的库存普遍增加:6月末全国的钢铁行业库存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重点港口焦炭库存同比增长了21%;煤炭生产企业库存同比增长了30%。资金周转速度明显减慢,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大量的新增信贷资金不断被沉淀,经济发展、经济调整所需的资金还是显得不足。从工商银行持续监测的16665户样本企业看,也同样存在融资效率下降的情况。样本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快速增长,交易结算资金占用上升,资金周转速度下降。这说明存量货币的流通速度放慢了,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了很大的潜在影响。
由此可见,目前银行间市场利率出现波动是必然的,即便现在不出现,以后也会出现。这既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表现,也是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综合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经营行为最终会反映到市场流动性上来。不论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最终也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为流动性风险。所以对市场流动性问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加强市场流动性的宏观调控
流动性风险关键在于防,等出了问题再去控制代价就比较大了。监管部门应对一些影响或触发市场流动性变化的深层次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不断表现出来,如不加关注,就有可能酿成大面积的流动性风险,即便商业银行有1.5万亿元的备付金,也不一定能完全高枕无忧地应对支付需求。
第一,要对市场利率波动有一个容忍度。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会大大增加,如果利率是在可容忍的范围内波动,那么就依靠市场机制去运行,不做政策性的市场操作。要让市场成熟起来,能有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要做好与市场的前期沟通,正确引导市场预期,用市场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意识,谨慎经营,避免市场利率出现过大的波动,把峰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确保人民币市场的稳定。
第二,要强化对市场流动性的实时监测,建立高效率的分析和决策机制。对每天的市场交易情况、价格情况、资金流入流出情况以及其他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各种因素,如进出口和结售汇变化情况、国内外事件和政策对国内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及其程度等要进行监测分析,发现问题要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还应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抓紧研究结售汇政策及制度的改革、汇率改革,有效把握好外汇变动对国内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第三,要通过创新工具、开放市场来激活信贷存量,加速资金周转。应尽快全面放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贷款转让交易,通过市场进行分拆、重组、转让、出售,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把一些呆滞的存量贷款转变成效率更高的信贷资源。有关部门应抓紧健全市场监管制度,完善运行操作管理办法,使信贷资产证券化成为方便、迅捷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彻底解决贷款一经发放就必须持有到期的问题,让60多万亿元的信贷资产流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还应研究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及凭证等信用衍生类产品市场、或有负债类市场的开放。
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由于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伤害最大,所以监管部门要将其作为监管的重点。既要调控好市场流动性,又要监管好微观领域每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这样才能有效防控市场流动性风险,才能保持整个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资产量大不等于就没有流动性风险,有些看似短期可变现的金融资产,一旦宏观流动性发生变化,也会有变现难的问题;存款多也不等于流动性风险一定小,尤其大额存款可能还是流动性的风险隐患;高的资本充足率更不能解决流动性风险的问题。市场流动性的松紧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因此监管部门应根据宏观流动性的变化,适时调整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关监管指标,实行高效率的动态流动性风险监管。
首先,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加强监管。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盈利目标的监管,严格落实稳健经营的具体要求,对商业银行过高的经营目标要进行干预,以避免商业银行因盈利压力过大而把流动性绷得太紧。采取严格的监管手段,尽快削平商业银行月末季末的存款波峰,把审慎监管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对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加强监管。既不能把同业业务全部卡死,又要严格规范同业业务的正常往来。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同业存款占比、非结算同业存放等要设定具体的监管指标,避免其通过同业票据业务来提高杠杆率,或因同业资金在商业银行间循环,而使监管指标失真。督促商业银行尽快压缩以短期同业资金来做的长期资产业务。严格控制买入返售资产占同业资产的比重,对以同业存款来做买入返售,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更要严格控制,还要禁止商业银行用同业资金通过第三方过桥,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方式转让收益权来规避监管。
再次,应设定资金期限错配敞口限额。资金期限错配是商业银行获取盈利的一个重要方式。期限错配的敞口越大,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就越大,要承担的支付风险或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大,故监管部门一定要把这种期限错配敞口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但对存款增长乏力,中长期贷款比重偏高,贷款投向结构不合理、潜在风险大,特别是新增日均存款难以覆盖新增日均贷款的商业银行,就应控制其年度新增贷款总量、贷款投放进度,以避免过度采用短期的拆入资金来发放长期的贷款,增大错配敞口,引发流动性风险。
最后要完善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窗口指导。监管部门不仅要监管商业银行负债的稳定性、资产的流动性以及应急措施的可靠性等,还要根据宏观流动性的变化,随时评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定期做好监管对象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实行动态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对潜在流动性风险大的商业银行要进行窗口指导、风险提示。必要时,还应采取严格的流动性监管处罚措施。
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管理不能就事论事,要进行综合治理。不同的风险偏好,就会有不同的经营结构、不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但无论怎么不同,以下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审慎的风险偏好,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努力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盈利模式,是加强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不仅对自身的流动性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市场信心和预期,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坚持稳健经营,强化日均业务的考核,避免和控制月末季末存款的大幅波动。禁止人为操作存款,对大额存款的进出要核查其真实性,对弄虚作假的分支机构及其相关人员要严肃处罚。要合理确定各种业务的期限错配敞口、同业存款的占比,严格规范同业业务的操作,防控好流动性风险的各种隐患。
第三,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把握好新增贷款的投向,保持良好的信贷资产流动性。要把有限的信贷资源全都投向实体经济,重点投向期限较短的小微企业、“三农”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投向资产收益高、风险可控的领域;加快退出潜在风险贷款,加快处置不良贷款,降低无效率、低效率的信贷资金占用。同时,控制好贷款投放的节奏和期限结构,尽量避免信贷投放的时间过于集中,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占比。要合理确定还款方式,尽可能提高贷款的流动性。
第四,强化流动性风险的预测和分析,进一步完善对流动性风险的日常管理,做好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来监测市场上各种不确定因素及其变化趋向。要根据压力测试的结果,结合本行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管理水平以及组织体系等情况,及时提示、预警和化解风险隐患,并制定出各种情景下的应急预案,把流动性风险降至最低。严格各类风险限额的执行,不仅要做好各项表内业务的流动性敞口管理,还要做好表内与表外业务的流动性匹配,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交错转换中的流动性匹配,提高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能力。
加快市场流动性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市场流动性不只是金融问题,更是经济问题,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市场流动性的松紧既是金融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各种长期的、短期的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态势,进出口,通货膨胀等,最终都会在市场流动性上反映出来。
第一,稳定人民币市场流动性的关键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是基础,金融是第二性的,经济决定金融。经济运行的效率对人民币市场流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是保持经济平稳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也是保持市场流动性稳定的基础。对当前的市场流动性问题,除采取必要的治标措施,尽快稳定市场利率,给市场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外,更要从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上来考虑治本的问题。
第二,改变主要靠大幅增加货币投放,放松市场流动性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子。向市场过多注入资金来保持流动性,只能是维持低效率的经济增长,过于宽松的流动性只会把大量的资金引向一些低效率的产业、产能过剩行业。所以适度偏紧的市场流动性,可以提高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政策强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加快解决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潜在不确定因素,从而迫使那些低效益高成本、高资源消耗产业升级转型或淘汰,使产能过剩的产业难以继续扩产,进而挤掉经济运行中的水分,保持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市场流动性适度偏紧一点,还可以迫使商业银行去杠杆化,放缓贷款的新增速度,对过快的非自营融资业务、代理融资业务降点温,并为激活融资存量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第三,市场流动性也不是越紧越好。过于紧的市场流动性对短期经济增长肯定会有不利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使一些本来资金就偏紧的小微企业、“三农”、民生等领域,以及部分重点支持产业的融资需求不能得到解决,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增大宏观经济运行的压力。因此,要通过财政、税收、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对新的经济增长点采取区别对待,使之有足够的动力启动和发展,从而对长期市场流动性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