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邓聿文:微信收费的如意算盘


来源:和讯网

邓聿文,和讯网专栏作者,供职于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民革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问题观察者,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知名评论家,《幸福的权利》、《中国必须赢》(访谈)、《中国

邓聿文,和讯网专栏作者,供职于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民革中央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问题观察者,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知名评论家,《幸福的权利》、《中国必须赢》(访谈)、《中国经济大突围》等书作者,主要关注和从事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改革研究。

微信收费的问题成了近期的一个热点。尽管腾讯基于广大用户的反对及微信业务还处于跑马圈地的扩张期考虑,已明确表态不收费,但公众还是担心其抵挡不住运营商和主管部门的压力,在未来某个阶段宣布收费。

自社交媒体出现后,其对社会生态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有目共睹。但在互联网世界,引领社交媒体潮流的一直是美国的互联网企业,从早先的微软到google再到facebook,中国网络企业只是跟在后面的模仿者,虽然模仿中也有创新,但真正创新的产品就是微信。微信以其群发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甚至可以做到视频通话和实时对讲等功能,甫一推出,就占领了市场。今天,在全国4.2亿移动网民数量中,微信用户已达3亿。可以说,微信的数量扩张速度惊人。

对于微信这个中国移动互联网引领全球互联网的伟大的社交工具,过早收费只会扼杀其创新。因为尽管其用户数量庞大,但诚如腾讯自己所言,目前微信业务还没有盈利模式,商业化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如果微信一旦收费,将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腾讯担忧并未夸张。人们之所以选择微信而舍弃运营商开发的其他即时通讯工具,除了它们功能单一外,最主要的就是要承受高昂的流量费用。但高价格并没有换来运营商对等的高质量服务,用户必须忍受着较慢的网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较为廉价的微信无疑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

假如运营商为狙击腾讯提高流量买单,或者逼迫腾讯在流量之外再收费,那么,至少对现有部分价格敏感的用户而言,会弃之不用,或转投其他软件。这对腾讯和整个中国互联网及社交媒体来说,绝非好事。它极可能会把中国网络企业争得的这个第一次机会变成最后一次机会。

对三大运营商而言,游说主管部门收费应该不是看中了微信的3亿用户带来的收益——即便收费可观,扣除腾讯的那份,分到它们头上的不会很多;更主要的还是微信对它们自身开发的一些增殖业务的冲击。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短信发送量增长率为7.1%,而2011年和2012年这一数据分别降至6.2%和2.1%,中国联通在其年报中也明确表示,源于语音、短信等业务的下滑2G业务收入同比下降6.1%。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亦显示,2012年电信运营商短信发送比上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下降5%。这些产品业务量的下降,一方面会降低来自产品本身的收益,另一方面使用这些产品会产生流量,因此,业务量的下降也就意味着流量收益的下降。中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日前在博鳌论坛辩论微信收费时就坦承,今天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增收的主要驱动器就是流量,流量减少自然提高其运营成本。

这就涉及到上面所讲的创新问题。没有创新或创新不足,在移动网络的竞争中肯定会落后。三大运营商的如意算盘是,用技术网络来“要挟”腾讯,坐享腾讯微信创新的“收益”,而丝毫不考虑在未其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前,这样做可能对腾讯的打击。当然,这或许正是三大运营商所要的结果。因为在腾讯受挫时,它们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加快它们类似产品的开发。假如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也还可取,因为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增多,会带来竞争,竞争的结果无疑有利广大用户。怕的就是三大运营商开发了半天,也没开发出来,或者虽然开发出来了,但用户使用要付费,形成一个垄断价格联盟。

从长远看,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共赢关系,对行业发展有利,但它有个前提,就是不应损害用户的权益。如果合作共赢变成一种价格共谋,显然不行。所以,对于微信的收费问题,至少应等到微信的用户群体进一步扩大,网络服务商找到一种恰当的商业模式,运营商也开发出了类似产品后,由三方的力量去博弈决定。而主管部门作为监管者,则应严守中立,不能拉偏架。

相关新闻:

标签:微信 收费 邓聿文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