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三公”经费需要从规范经费预算入手
2014年01月27日 09:18
来源:红网 作者:苏宜
从2014年地方政府“三公”经费预算看,广西、山东、江苏、宁夏等地降幅约5%,广东、北京、湖北、上海、陕西等地下降超过10%,浙江压缩比例最高,达到30%。北京、广东等地加强预算监督,规范预算行为的探索为严控“三公”经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标题:严控“三公”经费需从规范预算入手
从2014年地方政府“三公”经费预算看,广西、山东、江苏、宁夏等地降幅约5%,广东、北京、湖北、上海、陕西等地下降超过10%,浙江压缩比例最高,达到30%。其他省份也明确提出了“三公”经费支出只减不增的要求。(1月26日《人民日报》)
这着实是好消息。如果联系到2013年福建、江苏、海南等省市“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30%以上,就更令人欢欣鼓舞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人对此都感到乐观,人们还在质疑,为何有的地方降得多,有的地方降得少?是不是存在“假节约、真浪费”现象?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点,“三公”经费是政府运行的必需成本。“三公”经费过多必然造成浪费、滋生腐败,“三公”经费过少则意味着政府部门不作为、消极行政。“三公”经费作为政府支出,压缩规模的标准不是支出越小越好,而是是否适合实际行政需要。
如何判断“三公”经费是否合适呢?核心在于是否遵守了预算标准,理论上讲,符合预算要求的“三公”经费就是合适的。约束“三公”经费需从预算入手,要想让人们对“三公”支出感到满意,首先就需要让财政预算更加全面、更加有效,让人们对预算满意。只有预算公开、透明,具有公信力,人们才会对预算中列支的“三公”经费产生信任。如果财政预算报告对预算支出公布到每一笔钱是如何花销的,人们自然不会“三公”经费产生疑问,自然不会纠结“三公”经费是不是下降的少了。人们对降低“三公”经费期待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于预算透明公开的期望,只要预算做到公开、透明、科学和约束力强,人们就会打消对以“三公”经费为代表的各项政府支出的质疑。
不可否认,一些地方的预算具有约束软、科目粗、存在大量预算外资金等痼疾。这种预算下的“三公”经费支出毫无实际意义,根本无法起到约束“三公”经费的目的,必然被人们质疑。今年以来,以北京、广东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实施全口径预算,强化对预算的全过程监控,细化预算科目,使预算踏上了科学化、透明化的道路,让人们看到了规范政府支出的曙光。
北京、广东等地加强预算监督,规范预算行为的探索为严控“三公”经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预算清晰透明科学之后,人们才能在预算表格中看到“三公”经费的支出与消减程度,也才能看到消减下来的“三公”经费被用作何种用途。配合上年底的财政决算,真正做到花钱有计划、全程有监督,这样的“三公”经费支出才值得信赖。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