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青岛财政收入居山东前十 市南连续2年第一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年,我市各区市财政收入总量完成734.3亿元,增长17.4%,在全省各地大力发展县级财政收入的形势下,6个区市财政收入总量进入全省前10名,其中,市南区(110亿元,第1名)、崂山区(89.5亿元,第3名)、开发区(86.9亿元,第4名)、市北区(80亿元,第5名)、城阳区(66.4亿元,第9名)、即墨市(64.3亿元,第10名),市南区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通过加大对区市的支持力度,城乡差距、南北差距进一步缩小,增强了各区市发展的财力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统筹发展。

分别是市南区、崂山区、开发区、市北区、城阳区和即墨市市南区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早报讯昨天,记者从市财政局了解到,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完善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区市级财政收入实现了重大突破。2012年,我市各区市财政收入合计完成637.7亿元,增长20.8%,6个区市进入全省县级收入排名前10名,比2011年增加4个区市。2013年,我市各区市财政收入总量完成734.3亿元,增长17.4%,在全省各地大力发展县级财政收入的形势下,6个区市财政收入总量进入全省前10名,其中,市南区(110亿元,第1名)、崂山区(89.5亿元,第3名)、开发区(86.9亿元,第4名)、市北区(80亿元,第5名)、城阳区(66.4亿元,第9名)、即墨市(64.3亿元,第10名),市南区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系列举措发展县域经济

我市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区市财政收入发展基础。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市统筹各类要素、资源向薄弱区域倾斜,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县域整体实力、增强区域竞争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完工或开工了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城际轨道、胶州湾隧道、胶州湾大桥等一系列重点基础设施,提升了重点区域的发展承载能力。三是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红岛经济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板块建设,发挥重点功能区对县域经济的牵引作用。四是各区市特色经济实现重大突破。市南楼宇经济、崂山金融经济、开发区港口经济等取得重大成效,即墨、胶州等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提升,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名前列。

改革激发区市财政活力

2012年,我市实施了新一轮市与区市的财政体制改革,构建了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运行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区市加快发展和财政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收入下放,壮大区市收入规模。将原属于市级的金融保险(放心保)营业税、契税、营业税等市与区(市)共享税种,全部作为区(市)级收入,各区市成为财政增收的主体,增强了各区市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二是优化体制,营造公平发展环境。新的财政体制突破了以往市与市、区与区之间不统一的体制模式,对各区和各市分别实行统一的财政体制,为区(市)营造了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同时,兼顾区域发展差异,对各市实行了更加优惠的体制政策。三是财力下移,激励区市加快发展。为充分调动区市发展经济、增加财源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激励增收转移支付,对各区上缴的市级财力比上年增长超过20%的部分,全部补助给各区,把更多的新增财力留在区市,进一步激活区市发展经济的动力。 完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近年来,市财政围绕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对区市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市财政经济良性发展。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政策体系,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发展。市财政通过投融资、体制优惠、收费减免、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等方式统筹安排各类资金,支持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建设。2012至201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7亿元,支持李沧区、平度市、莱西市和红岛经济区等重点区市发展。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区市均衡发展。2013年,市对区市专项补助为1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三是调整资金投入方式,加快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支持搭建市、县、镇三级新型农村社区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加大对区市的支持力度,城乡差距、南北差距进一步缩小,增强了各区市发展的财力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统筹发展。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财政收入 政策优化 县域经济竞争力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