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济南科技局:让科学家致富是社会进步正能量


来源:济南时报

“曾经有报道说袁隆平开宝马,路人感到诧异。这很让人气愤,凭什么开豪车住洋房的一定是煤老板,真正对人类贡献大的人就不能得到更多回报呢?最应该富起来的是掌握智慧的人。让科学家先富起来,这才是社会进步的正能

“曾经有报道说袁隆平开宝马,路人感到诧异。这很让人气愤,凭什么开豪车住洋房的一定是煤老板,真正对人类贡献大的人就不能得到更多回报呢?最应该富起来的是掌握智慧的人。让科学家先富起来,这才是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济南市科技局长徐群近日在济南大学的精彩演讲,博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这已经是徐群宣讲科技11条新政策的第二站。这段时间,如何促进科技11条尽快落实,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将研发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作用,是徐群反复思索并为之奔走的事情。演讲结束后,徐群向本报记者侃侃而谈他对新政策的解读,以及对科研人员创业前景的思考。


  剖析现状


  高校转化动力不足不少科研成果变废纸


  记者:鼓励高校老师、科研人员创办企业,济南市主要基于哪方面的考虑?


  徐群:从全国范围来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越来越明确,科研成果也只有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有价值。


  但是我们的高校、科研院所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怪现象,辛苦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往往得不到转化,被束之高阁,最后成为一堆废纸。在高校里,很多教师承担项目的动力,并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评职称、写论文,让学生能够顺利答辩、毕业。怀着这种目的搞出来的科研成果,一诞生就决定了它根本不可能被产业化。


  记者:高校老师办企业,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徐群:老师、科研人员不愿意做项目转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转化收益是公家的,不转化,他们个人没有什么损失。相反,一旦转化出现了风险,科研人员会受牵连,至少会丢面子。一不小心还可能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种种原因导致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宁可把优秀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放成废纸,也不拿去转化。


  在高校成果转化中还存在一种情况--- 一些非常优秀的成果,却拿不到项目扶持资金,也不能得到及时转化。很多高校老师见到科技局的人,都会问“怎样才能更容易得到科技资金的扶持?”


  记者:高校的科研项目很难申请科研资金?


  徐群:目前是这样。其实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直增加,2000年1000亿元,2011年8600亿元,2012年预计很可能突破1万亿元大关。但科技研发投入越来越向企业倾斜,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投入尽管实际数额每年也增加,比例却逐年减小。每年科技局经手的各类项目评审,企业更容易拿到项目经费。而因为高校项目申报量大,名额却相对紧缺,需要高校内部先进行筛选,然后再报送,可以说是千军万马抢科研项目。


  去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的同时,发布了相关文件,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创新体系”.这给了我们一个信号,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更多向企业提供科技支持。


  探求机遇


  贸易加工期济南没赶上实体经济得靠科研力量


  记者:科研人员创业,对济南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多大?


  徐群: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济南是一个工业经济有着辉煌历史的城市。年龄大一点的人都知道,济南当时仅仅无线电厂就有17家。但如今,老式收音机已经在淘宝网上当古董来卖了。我们还拥有塑料厂、纺织厂、无线电厂、火柴厂,这些企业都哪里去了?济南的工业经济如果不考虑外贸因素,上世纪90年代前在全省是老大,但是目前与省会的地位并不相符。


  曾经一度,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个让我们不舒服的称呼,“ST济南”,因为那时A股上市的5家济南企业全部成为“ST”.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国企改革,我们很多国有企业都关停了。当时国家支持经济转型,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工贸易,南方很多城市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我们的民营经济和加工贸易却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我们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慢了一拍。所以,现在济钢、重汽、炼油厂几大传统国有企业稍微有点感冒,整个济南经济都会跟着咳嗽。


  然而,以现在的人力成本、环境要求,济南再发展加工贸易,显然已经不符合实际。我们的机会在哪里?在于我们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


  记者:济南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吗?


  徐群:我举个例子,去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工业软件研发基地落在济南。这家集团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企业之一,拿到的资金和课题量都是惊人的。但是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要完成这些课题,需要1万名软件工程师。


  1万名软件工程师如果在北京搞研发,人才成本非常高,而且人才流失率很高。而它之所以选择济南,就在于我们的科研院所和人才优势。济南的正规高校有37家,在校大学生100万人,占到了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近十年的统计,员工离职率不到5%,人才的稳定性比日本都要好。我们这座城市的科研技术人员将近10万人,省级科研院所73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2家。2012年,济南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在全国居第一位。


  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宝藏,如何运用这个宝藏?如何让我们的科技人员变成产业科技发展的主体?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解读政策


  新政是“科研领域的包产到户”


  记者:所以说,我们要出台科技11条这样的政策,来促进科研人员成为产业科技发展的主体?


  徐群:对,一定要有动力机制来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以前,科研人员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面临诸多问题。要么不好意思跟学校谈,比如拿学校的专利成果去转化,收益多少归我?多少归学校?要么因为担心国有资产流失,干脆采取逃避的手段,偷偷摸摸避开学校创业。现在,我们要将这种创业光明正大,鼓励高校教师去创业。


  记者:科技11条将给科研人员带来哪些好处?


  徐群:我给你讲两个发生在济南的真实故事。济南有一家上市公司叫积成电子,这家公司的8位创始人都是山东大学的老师,1983年,他们以学校的名义成立了一家公司,一年赚了几十万。年底学校给这些老师发了点奖金,剩下的钱全部归了学校。


  这些老师觉得吃亏了,交还了公司。自己出来凑了5万元,注册了一家“积成电子试验研究所”.经历了数次投资及回购,这家公司不断成长,并于2010年成功上市。今年4月16日,积成电子每股的价格是16.13元,推算市值是30.56亿元。创办公司的几位老师持股均在3%-5%,可以算算这些老师的身价是多少,他们都是富翁。这些老师每个星期都还要回学校给学生上课,办企业的过程中还带动了大批的学生进行实践。


  而与之相反,济南的欧玛软件公司是一家生产识别系统的企业,创办人是山东大学的徐萌教授。曾经一度,全国百分之百的阅卷机市场是欧玛的。然而,徐萌教授退休后,将自己倾尽心血的企业交给了学校,自己没有带走一分钱。我曾经问过徐教授:“你看看积成电子,再看看你,你不觉得亏吗?”徐教授当时的回答是:“我是一个一生经历过很多事情的人,我喜欢做这些,不觉得吃亏。”我相信,徐教授的话是真心的,他退休之后一直致力于组织软件相关活动,他真的热爱这个行业。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徐教授一样高尚。我们尊重雷锋,就不能让雷锋吃亏。


  记者:科技11条中,提到成果转化形成的收益,至少60%归个人,这个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徐群:科研人员拿着职务发明成果去转化,转化所得至少60%归个人,最多可以达到100%.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以前的科研转化就像是人民公社,大家都在很积极地干,但是都吃不饱肚子。现在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相当于对成果转化工作的包产到户。


  美国斯坦福大学给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的上限是98%,我们一开始考虑,是不是不要突破这个上限,但是为什么不能突破?以前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转化的过程是复杂的,现在我们只要承认,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转化的价值超过60%,那么这个成果的分配就是合理的。


  记者: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收益给个人,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徐群:不会。虽然成果是国有资产,但是如果成果不能转化,只是废纸一堆。不论科研院所还是个人,都不能拿到一分钱。而只要转化了,即使是所有收益都归研发者个人,国家又有什么损失呢?


  不过,我们接下来确实需要与国资部门进行沟通,制定相关细则,使这项政策能够更加顺畅执行。


  保证可操作性市政府与省级部门联合发文


  记者:如何保证政策能够落实到位?


  徐群:你可能注意到了,科技11条文件,是由济南市政府与山东省人社厅、教育厅、科技厅三个省级单位联合发文,这种发文形式非常少见。这是因为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吸取了外省的经验教训,尽量使政策具备可操作性。因为许多驻济科研院所都是省级单位,单单市政府出台文件,并不好使,我们已经与省人社、教育等部门充分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而继济南市的科技11条出台后,山东省又出台了“科技16条”,这进一步打通了我们的政策在山东省的通道。


  记者:相关细则何时出台?


  徐群:目前山东省教育厅、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济南市的有关部门,正在讨论出台相关的细则。在细则制定方面,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些企业尚处于注册阶段,随着企业运营不断深入,一些问题还会慢慢显现出来。


  上半年,济南市科技部门将对科技11条实施后济南首批建立的科技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包括省、市各级扶持资金等。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赵吉纯]

标签:济南 社会 科学家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