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网贷平台倒闭潮背后 P2P组团催生超60%高息


来源:中证网

“获得收益越高的"团长"越能聚集"团员"和资金,在这种利益关系下,"团"越来越倾向于高息平台,甚至专投高息平台。佟先生告诉记者,偏好高收益的投资人根本无法避免 "团"的侵扰,“月息超过3分的平台,基本都有组团”。

暗团:一般投资人的噩梦

随着风险的积聚,“团”俨然成了一般投资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投资人佟先生投资网贷已经有两年时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每次选择平台都免不了要看看这家平台有没有组团。“有组团的平台都很危险,这个东西害人不浅。”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佟先生告诉记者,偏好高收益的投资人根本无法避免 "团"的侵扰,“月息超过3分的平台,基本都有组团”。

在近两年的投资历程中,佟先生始终对“团”敬而远之,但他最后却还是免不了在一家有组团的平台马失前蹄,这家平台就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乐网贷。

“在投这个平台时我不知道有组团。”佟先生回顾这次失败的投资时说,“表面看不出有"团",需要认识内部的人才知道。”

佟先生所说的 “表面看不出”的“团”,就是业内所谓的“暗团”。

“去年10月前,就有投资人认识到"团"的一些危害,比如"团"的资金大进大出会对平台流动性造成很大影响,"团"所投资的平台由团长决定,道德风险大。当时有许多投资者已经把这些风险看得比较清楚,避免投资有组团的平台。平台则有动机在引进"团"资金的同时,避免流失普通投资人,于是逐渐演变出"暗团"的形式。”石鹏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

之后“暗团”又演变出两种不同形式,一种参与投标,一种不参与投标。参与投标的以隐秘手法进行,表面看不出“团”的存在,但交易额反映在交易系统中;不参与投标的直接充值,相当于把钱贷给平台,资金由平台自由运用。

“"暗团"有一种形式,是直接充值进去,不用进行投标。”衡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利率要看时间长短,平均的话肯定超过50%。”

石鹏峰认为后一种形式危害更大:“可能平台的交易量上亿元,但显示出来只有一两千万元,让投资人高估平台偿债能力,掩盖了许多问题。”

连锁反应加剧倒闭潮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团”在去年P2P倒闭潮中所起的作用极大,它的破坏力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迅猛的传染性。

去年8月,衡灿重新“出山”组团,10月,网贷平台危机爆发。在那场危机中,他的“团”所投的平台陆续出事。他回忆说:“2013年8月份重新开始,结果出事。出事谁也没想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那段时间有几家平台倒闭了,投资人开始恐慌,争先提现,导致我(投)的其中一家平台出现危机。消息传出去以后,我组团投的其他平台的投资人也纷纷撤资,造成很多平台都出事—连锁反应。”

“为了控制风险,"团长"都是分散投资。具体投多少家不一定,但在管理能力范围内投的平台越多越好。”衡灿向记者介绍。他组团的遭遇无疑是团传染性的标准案例,其他团的经历与此大同小异。此外,衡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去年出问题的平台中,有组团的大概有二三十家,至少占出事平台的三分之一。”

对“团”的传染性,石鹏峰做了更加清楚的解释:“当一个"团"投的某个平台出了问题以后,"团长"的号召力急剧下降,投资人的信心也会受损,出现大量撤资,因而这个"团"投的其他平台也很快受到牵连和感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昙花一现的繁华后,“团长”们必须面对的是团员们愤怒的问责和警方的调查。“去年10月、11月份平台倒闭潮之后,"团"几乎就没有了,甚至许多"团长"都进去了 (被捕或者被警方控制),现在大部分"团长"都很难联系上。”石鹏峰告诉记者。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平台 团长 组团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