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春秋策划"坚守的劲松"冉劲松写实油画个展


来源:凤凰网山东

春秋策划“坚守的劲松”冉劲松写实油画个展 展览城市: 山东- 济南 策展人员: 马卿 展览时间: 2013-12-07~2013-12-13 开幕酒会: 2013-12-07 10:00 展览地点:

冉劲松1963年出生于贵州乌江边上的一座小城镇,幼年时期遭遇“文革”所带来的精神摧残,以及生活的清贫,造就了他敏感而偏执的性格。从小他就对美术产生了极佳的天赋与喜好,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下放的川美老师巫子强,跟着他学画多年,这些都奠定了冉劲松儿时的绘画功底。后来他考上贵州的一所大学,但学的是数学专业。这期间他依然痴迷于美术,毕业后分配到学校任教,当时的学校奇缺美术教师,由于他的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地区和省的艺术大展,并获得好评,为此学校领导决定由他教美术课程。数学使他对于图形的理解具有结构性的把握,对社会认知具有理性的分析能力,而美术教学,则使他能够持久地深潜于早年的梦想。现在回想起来,年轻时代的两门专业,都不曾荒废岁月,反而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养,使他从哲学的宏观、数学的理性到对艺术精神的探求,完成了一个巨大的跨越。这一跨越的意义是多重的,它首先表现为冉劲松内心对科技理性从向往到绝望和对艺术拯救功能的重新认识与神往。在这一点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的影响。这些先哲们关于科学的批判理论以及对艺术的推崇,极大地促成了冉劲松对艺术的痴情与渴望,尼采宣布的惟有艺术才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海德格尔称颂的“只有艺术才能使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等理论几乎成为冉劲松走向艺术领域重建人文关怀的宣言。

后来冉劲松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研修班,师从杨飞云先生,谈到冉劲松,杨飞云说他基本功扎实,刻苦用功,且难能可贵的是有一颗虔诚的心灵,这一点在当今美术界是非常难得的,知悉生命的可贵,敬畏美好的事物,晓得感恩,这些才是古典艺术的真谛。中央美院毕业离校后,冉劲松一直在沉默的状态中进行语言和观念的实验。在他看来,稳定艰苦的试验状态远比主流中寻找一个位置更诱人。面对新生代、晚生代艺术现象和五花八门的前卫艺术的兴起与衰落,冉劲松冷静且固执地在边缘地带不为所动进行着艰苦的艺术实践,他的观点是:只有边缘性,才能保证艺术的实验性和敏锐的思考性。

从观念和风格两个层面看,冉劲松的作品可大体分为超现实主义、抒情写实主义和古典写实主义三类。无论是在超现实主义作品中,画家力图将观者引入思考的层面,还是在抒情写实主义作品中,以诗意化的情景试图唤起观者的人性本真,或者是在古典写实主义中建立审视和批判当代社会行为的审美标准。这些既是画家对风格多元性的追索,更是对写实主义的坚守

正如冉劲松于2009年创作的一幅写实人物画《兄弟》,这幅尺寸达到190*190的巨幅油画作品,其表现手法和造型与色彩沿袭着古典画派的基本章法,依然把审美作为架上艺术的第一要务,但其画面中两位老人的眼神,那种历经岁月磨砺的兄弟之情,但又带有人群中常见的无助于呆滞,着实令人震惊,似乎达到了古典写实的临界点,尽管如此,冉劲松的这幅作品仍然是古典写实的,因为在这幅作品中,仍然带有温馨的兄弟情义,即便在两位老人沧桑、木讷的脸上,仍然充满了爱与美的关照。这些是冉劲松写实绘画最持久的力量,艺术的精神也原本在于此。

冉劲松不甘于在市场化大潮横扫世界艺术市场的喧嚣中,古典写实画派日益蜕变为与生活和生命没有血肉关系的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现状。而是努力回归生活,直面生命的困难和社会痼疾,用美和爱抗拒时下的物质主义和虚无主义,用心的创作与探索,坚守他对古典之美的日益深邃和恢弘热爱。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冉劲松 油画 春秋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