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银行理财业务创新:推出银行资管和直融工具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原标题:银行理财变革:回归本质 通道难灭 最近,银监会正在推进银行理财业务的重大创新。此次创新从负债端和资产端同时进行,一方面是推出银行理财资产管理计划(下称“银行资管”),另一方面是推出债权直接融资

原标题:银行理财变革:回归本质 通道难灭

最近,银监会正在推进银行理财业务的重大创新。此次创新从负债端和资产端同时进行,一方面是推出银行理财资产管理计划(下称“银行资管”),另一方面是推出债权直接融资工具(下称“直融工具”)。

此举引发了整个金融界的高度关注。个中原因不言而喻: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具备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混战愈演愈烈之际,商业银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场的敏感神经。

回归本质

通道类业务,是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背离了代客理财的本质,一直以来备受指摘。

借用国际上的概念,这些通道类业务被许多人视为“影子银行”,然而更恰当的概括是银行的“影子”,因为这类业务仍由商业银行主导,其实质是贷款的表外化,融资方和资金方往往都是银行客户。

毋庸赘述,通道类业务是规避监管和利益驱动的产物,本身是灰色的,无法置于阳光之下,不可能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而作为银行的“影子”,无论经过多少通道,一旦发生风险,商业银行都会首当其冲。

与之相应的是,出于期限错配做大收益以及降低业务成本的考虑,银行理财形成了“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单独的管理、建账和核算成为一纸空文,使得理财产品变得说不清。

就这样,多年来,在银行理财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卖者未尽其责,买者难以自负,刚性兑付几乎成为必然。这意味着,理财业务规模有多大,银行承担的风险就有多大;即便大部分理财产品名义上属于表外非保本产品,但风险并没有真正出表。

对商业银行而言,当前的理财业务实则是一场充满诱惑的危险游戏。然而,要想制服银行理财的“变形”谈何容易,即便是今年3月出台的“8号文”,更多是一种堵塞的老办法,无法形成长效机制。要破解这一困局,根本解决之道,还是在于回归本原。

要想真正“关后门”,还需要同时“开正门”,此次银行理财业务创新的做法是:在负债端,让银行按照开放式基金的方式发行资管计划;在资产端,让银行作为承销方,将理财资金投向的基础资产证券化,亦即将所谓的“非标资产”转化为标准化的直融工具。

不仅如此,从目前来看,直融工具将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登记托管,并通过专门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流转。这样一来,银行资管就可以做到公允计价、动态管理、透明信息披露等,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将成为可能。

换言之,银行资管将能够像公募基金产品一样,在每个工作日公布净值,从而有望摆脱刚性兑付的性质,变成真正的代客理财业务。

通道难灭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掌握了大部分的资金和客户,拥有大部分的优质资产,乃至拥有大部分资产管理人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而出于规避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才不得不借助于各类通道,从最初的信托,到后来的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

在此过程中,相关行业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信托业是最好的例证。由于紧跟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步伐,过去数年,我国信托业突飞猛进,超越保险业成为我国第二大金融子行业。

那么,银行资管和直融工具的推出,是不是代表通道类业务走向末日呢?这一问题关乎众多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亦引发了他们的焦虑。答案似乎是相对乐观的。

为什么?通道是规避监管的产物,而金融机构永远都存在规避监管的冲动和激励。某种程度上,监管就意味着成本;对逐利者而言,通过规避监管来减少成本,是必然之举。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之所以需要通道,主要出于三大方面的考虑:一是突破信贷业务规模的限制,即规避信贷额度管制和存贷比考核,扩张表外业务;二是突破信贷业务范围的限制,即规避监管部门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的管制,投向高收益资产;三是降低业务的监管成本,即通过将贷款表外化,减少对表内风险资本的占用,缓解资本金压力。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信贷额度管制中短期内都会继续存在;在全球银行业资本监管加强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将持续面临资本金压力;上周,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保留存贷比考核。

与此同时,鉴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道阻且长,推出市政债券、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还比较遥远,中央政府通过管制融资平台来抑制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冲动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至于房地产,由于关乎系统性风险,并且极其敏感,恐怕没有人相信政府调控会停止。

在重重“枷锁”之下,作为经济动物的商业银行,绝不可能“束手就擒”,因此,通道必定不会消亡。

更何况,这两项创新仍处于试点阶段,未来不确定性极多。相比呼吁已久的银行资管,此次直融工具的推出颇为意外,其需要面临的监管问题或许更为复杂,诸如与央行旗下短融、中票等债务融资工具之间的博弈,料将十分棘手。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藏亚楠]

标签:银行 直融工具 创新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