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户业务沦为私募通道工具 投资总监赋闲
2013年10月16日 13: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专户沦为私募通道工具 业务萎缩投资总监赋闲 曾被众多中小型基金公司寄予厚望的专户业务,已经沦落为私募的通道工具。 “公司年初确定的战略是重点发展专户业务突围,计划今年发行十几只主动管理型的
原标题:专户沦为私募通道工具 业务萎缩投资总监赋闲
曾被众多中小型基金公司寄予厚望的专户业务,已经沦落为私募的通道工具。
“公司年初确定的战略是重点发展专户业务突围,计划今年发行十几只主动管理型的专户产品。但现在主动管理产品发不动,专户团队做的全是通道项目。”李诺(化名)是一家基金公司专户投资总监,他现在正面临“没有产品可管”的尴尬局面。
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局面。
“专户现在很尴尬,规模小,还不断惹麻烦,感觉就像是鸡肋。公司已经不想拓展这块业务,投资团队的日子很难熬。”总部位于招商银行大厦的一家基金公司专户负责人也感慨,由于新发产品艰难,很多没有产品管的投资经理纷纷转型,或回归公募,或流向私募基金。
无产品可管的投资总监
一年前,从公募基金经理的岗位跳槽至专户部担任投资总监时,李诺根本无法想象自己有一天会落到没有产品可管的尴尬境地。
“去年发行的产品上半年到期就结束了。”李诺现在的工作是每天看看市场做点研究,非常清闲。但对他而言,“没事干”的日子,特别尴尬。
“没有产品管,发现市场有机会也没办法抓住。”李诺说,更现实的问题是,不管产品就没有奖金,每个月只能拿到微薄的基本工资。
这样的生活,李诺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但这种日子,可能还要熬上一段时间。
“现在主动管理型的专户产品,都卖不出去。投资者对专户失去了信任,银行不愿意卖这类股票类产品,连谈都不愿意谈。”李诺表示,银行渠道走不通,公司曾尝试寻找券商营业部发行产品,但他们亦提出苛刻的销售条件,例如只能接受结构化产品,要给予几十倍的交易量作为回报等。
这与基金公司此前的预期并不相符。
今年年初,证监会将常规基金产品的发行由审批制度改为备案制,李诺所在公司的管理层判断此举会加剧银行渠道的争夺,对中小基金公司尤其不利。为此,他们将专户作为突围的重点,计划2013年发行十几只专户产品,涵盖股票型、混合型、纯债型以及指数期货等。
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些设计好的产品方案,根本找不到代销渠道。如今,2013年已经过去9个月,这家公司连一只新产品都没有成立。
与此同时,专户部中的其它成员则忙着四处洽谈通道项目。
“公司成立了十几只专户投资产品,但全是通道产品。”李诺介绍,专户部有10个人,本来是为主动管理储备的人才。但如今,团队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只好拼命地拉通道项目。
与主动管理业务相比,通道风险不可控,收入比较低,公司对此业务并不支持。
“通道业务收的管理费很低,帮一家私募基金发产品,一单项目的通道费只收到20万元。但因为产品挂着基金公司的名字,法律上还是要承担风险。”李诺所在公司的风控总监对当前专户全干通道的现象比较担忧,总是想办法在风控关口“卡”通道项目。
而记者更从业内了解到,基金公司专户部对通道业务的争夺非常激烈,各家比拼的是谁开出的价格更低、效率更高。
“借基金专户的通道非常廉价,费用只需要0.003%,而信托收费至少要1%以上。”广州一位周姓私募负责人介绍。
被砸掉的招牌
记者接触的华南多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专户人士,他们普遍表示最近几年专户业务就像是“鸡肋”,负责主动管理的投资经理,地位非常尴尬。
以记者熟悉的一家基金公司为例,2009年9月专户开闸时该公司大力推进专户业务,2010年上半年发行了超过20只一对多灵活配置型的产品,总规模超过40亿元。
为此,相关基金公司共组建了11位投资经理的专户团队。但随后三年,这批产品陆续到期后就结束,每年新发的产品很少。很多投资经理陷入了没有产品可管的尴尬境地。
于是,曾经被誉为豪华队伍的专户投资经理陆续离开。如今,早期成立的20多只一对多产品只剩下了3只还在存续期,而投资经理只剩下1位。
专户业务的举步维艰,跟过去几年这类产品的业绩密切相关。自2010年至2012年,很多专户产品并没有带来令投资者满意的绝对回报。
“专户定位于绝对收益,但2010年至2012年成立的灵活配置型产品,收益并不理想。”招商基金一位投资经理介绍,这期间发行的产品,收益高的产品也就三年18%的回报,但更多产品的收益率还不到10%,有些甚至是以亏损结束。
因此,基金公司专户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忙着应付投资者的投诉、维稳工作,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在这期间,基金公司和银行渠道对这块业务的态度明显发生改变。
“公司一开始是想专户业务做起来,但后来投资者投诉多了,就不想做这块业务。”深圳某大型公司分管专户业务的负责人介绍,相对于上千亿规模的公募基金,只有十几亿规模的专户业务只能算是一个小零头。公司不希望因为专户产品,而得罪了银行渠道。
银行也有自己的苦衷。
“专户产品留给银行的印象是名为绝对收益产品,但波动很大,很多产品净值一度跌到7毛、8毛,客户意见很大。”某国有银行私人银行负责人介绍,基金专户一对多面对的是银行资产百万级的优质客户。有了前期教训后,银行不愿意再发行基金专户产品。
最终,专户业务不断萎缩。
“专户部比较尴尬,规模不大,还老惹麻烦。”前述分管专户业务的负责人感慨,基金专户业务就像是一块被砸掉的招牌,“人工及成本很高,没有30亿规模的主动管理规模,根本就没法实现盈亏平衡。”
不过,一些个别公司的案例显示,被冷落了三年之久的专户业务,近期正逐渐开始回暖。
例如,某大型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专户业绩均在面值之上,业绩最好的一只两年期产品净值已经达到1.5元。近期,已经开始有投资者以及银行询问近期是否会发行新的产品。但是,这种现象只在少数几家基金公司有体现。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