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有效释放生产力:全面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利润从2002年的税前300多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税后1.51万亿元; 资产回报率(ROA)从2003年的0.1%上升至2012年的1.2%,资本回报率(ROE)则从3%上升至19%; 201

利润从2002年的税前300多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税后1.51万亿元;

资产回报率(ROA)从2003年的0.1%上升至2012年的1.2%,资本回报率(ROE)则从3%上升至19%;

2012年,我国银行业成本收入比为33%,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过去10年,我国银行业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中获得了不竭动力,生产力得以有效释放,银行业整体上跨入了科学发展的崭新阶段。

而作为十年巨变的见证者、亲历者,诞生于中国银行业危难之时的中国银监会,更成为这一成果的重要推动者。10年中,银监会坚持以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完善以良好公司治理为核心的现代治理机制,推动银行业转型发展取得全面突破。

方式改变价值:银行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应该说,在股改上市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银行业,走的始终是一条粗放式发展道路。股改之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被迅速推向市场经济的中心,尽快转变经营机制,真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成为他们别无选择的选择。

改革始自2003年,并沿着“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上市”的三部曲依次推开。当时一个流行的说法是:花钱买机制--国家希望通过大规模财务重组,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产权与经营机制,健全公司治理,强化市场约束,推动银行的持续改革。

同年4月28日,银监会诞生。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为把银行办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银监会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审慎监管理念,积极推动我国银行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以此带动银行业发展转型。

10年来,银监会大力推进完善以良好公司治理为核心的现代治理机制,持续推动大型银行健全董事和监事提名、资质审查等制度安排,加强董事、监事任职资格管理。推动提高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的有效性,规范监事会的权责和义务,探索市场化的高管人员选聘机制,强化监督评价和履职问责,督促提高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履职尽责的意识和能力。制定《商业银行绩效考评监管指引》,督促建立长期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薪酬制度,促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如果说,体制改革重在释放银行业现有生产力,那么机制改革则重在创造和发展银行业生产力。10年来,在银监会大力推动下,五大银行努力构造以流程银行、扁平化管理为核心的业务运营机制,健全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机制,重塑与风险调整后收益挂钩、兼顾短期与长期激励、注重效益与风险平衡的绩效薪酬考评机制。目前,我国银行业已在健全决策科学、制衡合理、分工明晰、协作高效的现代银行管理机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显着提升。

方式改变价值。在银监会推动下,努力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我国银行业逐渐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之路。

推进产权改革:探索中国特色农村金融体系

“抓两头,带中间”是银监会成立之初提出的改革思路,即重点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带动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转型,促进银行业体制机制根本转变。

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市)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以此为先导,开启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新征程。

作为农信社改革的核心,银监会坚定地推进产权改革。一方面,在坚持县域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前提下,以股份制为主导,以建立现代农村社区银行为目标,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将农村合作银行全面改制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另一方面,指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架构与机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流程、机制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推动省联社加快转变履职重点,淡出行政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开展办事处改制为区域审计中心试点。

与此同时,按照多兼并重组、少关闭破产、防止出现新的服务空白的原则,银监会加快推进高风险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全国农村信用社整体上扭转了连续多年亏损的状况,法人小、抗风险能力低、机构分散、管理混乱等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总数2411家,包括农村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合作银行147家、农信社1927家,共有机构网点7.4万个,从业人员77.9万,资产总额1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贷款余额7.8万亿元,增长17.3%,主要监管指标达到或接近审慎监管要求,系统性风险基本化解,支农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以农信社改革取得突破为契机,银监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坚持面向“三农”微小银行建设方向,坚持数量服从质量、重点布局中西部县域的原则,制定实施“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与欠发达挂钩”的准入挂钩政策,积极稳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

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39家,其中有578家设在中西部,占比62%,四分之三以上的贷款用于支持农户和小微企业,村镇银行已逐步发展成为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新生力量。

在银监会的大力推动下,1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目标提前实现。截至2012年末,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数量从工作启动时的2945个减少到1686个,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差异化发展:切实改变同质化竞争局面

在国有大型银行加速改革的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银监会的有效引领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改革亦不断向纵深推进,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切实改变银行业同质化竞争局面,银监会积极引导银行业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推动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逐步摒弃跟随大银行战略和同质化经营思路,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和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审慎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和跨区域发展,顺利完成西藏银行筹建,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基本走上了科学发展道路。部分中小银行在探索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模式和积极发展零售业务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银监会还积极推进邮储银行加快股份制改造,在逐步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基础上,推动该行将部分二类支行分期分批转为自营网点,充分运用其分支机构覆盖我国所有市、县和主要乡镇的优势,发挥好“三农”服务生力军作用。截至2012年末,累计已有10683家二类支行完成改革。

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总体战略,使我国中小银行逐步明晰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区的功能定位,深入推进发展战略、经营模式和业务重点转型,核心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大为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银监会的主导下,中小银行历史风险化解工作基本完成。城市商业银行约1700亿元的历史不良资产得到有效处置,历史风险化解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约800家城市信用社顺利完成风险处置与化解工作,标志着历时20年的城市信用社整顿与改革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与此同时,银监会按照“调方向、建制度、促改革、重重组”的思路,大力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在我国信托公司史上曾经历了5次教训深刻的整顿。银监会成立后,从信托公司发展定位入手推动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决策、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截至2012年末,全国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资产7.47万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18.1倍,受托规模、盈利能力以及创造收益等方面已超越公募基金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挥着“跨市场、跨行业、跨产品”的独特优势。

此外,银监会还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类型不断增加,商业银行试点设立或参股的金融租赁公司发展平稳健康,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继续深化,各项业务不断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记者李岚

来源:金融时报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赵吉纯]

标签:银行 生产力 发展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