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经济增长新动力初闻啼声 稳增长政策继续加码


来源:中国证券网

4月份投资和消费增速继续下滑,令市场对经济前景仍存一定疑虑,但仔细梳理后发现,宏观数据中其实还有更多积极信号正在释放。”  统计数据还显示,4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0%,明显快于工业平均增速。

4月份投资和消费增速继续下滑,令市场对经济前景仍存一定疑虑,但仔细梳理后发现,宏观数据中其实还有更多积极信号正在释放。

一方面,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工业生产增速止跌回升,且房地产销售回暖,透露出经济已经触底的信号,未来经济有望企稳回升;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明显快于工业平均增速,网络消费增速以快于整体消费4倍的速度发展,表明经济增长新动力渐趋形成。

专家认为,在新旧增长动力转换之际,为推动新的增长动力加快成长壮大,逐渐支撑起中国经济天平的另一端,尤须改革开路,向创新驱动要动力。

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明显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1至4月,投资累计增速为12%,较上期回落1.5个百分点;消费增速10%,比上月略降0.2个百分点,但降幅收窄。

投资、消费这两架马车走得有点慢,但不乏“后劲”。从细分数据看,4月份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在回暖,房地产市场呈现积极的变化。同期,基建投资仍保持着20%以上的较高增速。

“经济增速正在触底企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房地产销售回暖有望带动房地产投资的逐步企稳,而新型城镇化和“一带一路”建设下,基建投资会是趋向活跃的态势,因此,整个投资增长未来会是由弱转稳的发展态势。

工业生产增速的回暖更能印证经济触底企稳的判断。数据显示,4月份增速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至5.9%,终结了此前连续两个月的下滑势头。这一走势与4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速由负转正相印证。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研究主管章俊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工业生产已经企稳出现小幅改善,经济增长应该已经在4月份触底,未来在二季度稳增长政策进一步铺开的背景下,政策的滞后效应将逐步体现并拉动经济增长温和反弹。”

统计数据还显示,4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0%,明显快于工业平均增速。

章俊指出,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且传统行业需求不足,但体现转型升级特征的产业增长较快,其中高技术产业与新兴行业增长较快,符合消费升级要求的高端、智能、高技术产品快速增长,成为支撑工业生产增长的重要力量。例如,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等行业都大幅超越整体工业增长水平。

此外,1至4月份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0.3%,是同期整体消费增速的四倍。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对此指出,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明显。新动力继续孕育成长。

稳增长政策继续加码

尽管经济有企稳迹象,但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下行的风险仍在。两周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强调,“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对稳增长政策加码的预期不断升温。章俊就表示,未来将有涵盖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在内的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就货币政策而言,央行会保持每个月降息或者降准一次的节奏,这也就意味着二、三季度至少还会有降息、降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再次立下“军令状”: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同时还要求,推动重大项目尽快开工、重大政策和改革尽快落地、重大民生任务尽快见效。

申万宏观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对此指出,“后面财政将开始积极发力,后续稳增长投资项目将涉及传统的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如七大类工程包和新型城镇化),还包括‘互联网+’等新兴产业。”

同时,政府也在推动创业、创新,5月12日,国务院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把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向深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所有社会成员拥有施展才能的公平机会,共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

“在一系列政策托底的累积效应下,未来两个季度经济企稳回升可期。”李慧勇说。

【数据分析】

继今年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8%创下当时的历史低点后,4月末的M2增速又创历史新低。昨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1%。

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的“2015年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显示,受“3·30新政策”影响,楼市回暖趋势初现端倪。展望未来,专家普遍认为,一系列利好楼市的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释放购房需求,特别是改善性购房需求,二季度楼市交易会延续上升势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乾]

标签:工业生产 广义货币 楼市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