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理财产品高收益看起来很美 当心坠入蜜糖陷阱


来源:投资与理财

全民理财“骚动”时期,无论白领、学生,还是大爷大妈,都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理财大军,各种高收益理财产品也不断涌现。因银行工作人员趋利避害、宣传误导,投资者错把保险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盲目追求高收益的“贪婪之心”,最终导致自己财产深陷危机,这样的悲剧事件比比皆是。

前往保险公司咨询后,对方表示,3年6万元的投入,是购买了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且持有期间为10年。要想在2013年取出,就是退保,只能按照现金价值,退回5. 6万元左右。

回家后,叶女士的先生告诉她,自己曾经接到一个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当时他并不知道叶女士购买过保险,就告知该工作人员,自己未曾购买过保险产品。该工作人员并未继续询问,即挂断了电话。此后,叶女士及其家人再也没有接到保险公司的任何回访电话。解析投资者被保险,除了自己理财知识薄弱,对金融工具不熟悉,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心态之外,另一个责任当然要归咎于监管层监管不力和银行理财经理的违规行为。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银行过于追求业务导向,银行理财经理为完成任务,在介绍产品的时候往往没有实事求是,存在误导客户的行为。

或许大家都会问,这样的保险合同具有效力吗?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寿险负责人杨忠表示,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最基本的要求是回访到本人。如果非本人接听,可以请求接电话者将电话转给投保人。而且,回访电话中必须问清保监会要求的几个基本问题。如果消费者觉得保单有问题,可以和保险公司协商解决。在案例二中,叶女士不但被银行温姓理财经理误导,而且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偏偏又没有对叶女士这样的“问题客户”进行及时复访。这样的保险合同是否具有效力,还当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案例三切勿贪婪高收益

2013年10月初,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居民王某上网时,偶然发现在一个名为“上海时尚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理财网站,有个600元起投,30%的高额回报的产品,这让王某心动了。从600元、1800元到几万元,几次试投,都按时按点得到了返本和分红,可就在王某一次性加大投资额度时,事情却急转直下。

10月28日,王某打开电脑,关注投资情况时,网站怎么也打不开,网站管理员QQ也处于离线状态,累计汇入的19万元不见了踪影。王某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立即向宝鸡市公安局陈仓分局报了案。

办案民警通过QQ与诈骗分子接触,由此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继而,辗转湖南、福建、广西等地通过连续多日的布控侦查,最终将犯罪团伙抓获。

办案民警表示,该诈骗团伙利用网络,精心设下圈套,先在网上购买了投资理财网页,加入百度推广,设置一个虚假的理财网站,诱骗受害人。受害人试投资时,他们起先给予丰厚的资金返还,待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迅速撤掉原先的网页,重新启用另一套网页,继续实施诈骗,而受害人汇来的钱款则被立即转移。此外,犯罪嫌疑人还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他人身份证件,在全国各地办理银行卡并开通网银,利用多个账户、不同银行不同地点的多个营业网点,以虚假身份,将骗来的赃款实现跨行转移。

解析网络投资理财,不仅购买方便,而且收益颇高,当然受到网民的青睐,而网络骗子也就是瞄准了投资者的这点“贪婪之心”,才制造了一系列高收益、无风险的幌子,引投资者上钩的。所以,投资者千万不要轻信没有资质或虚假的理财网站,更不可轻易向他们指定的银行账号汇款。这种不知道投资标的,更不确定自己的钱会被用来做什么的,最好不要贸然投资,在金融规律里,不存在高收益、零风险的理财产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飞]

标签:理财经理 陷阱 理财知识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